【春秋雜論】文宗不受

文/嚴陽 |2024.08.27
252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唐太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十二月,群臣考慮到文宗已即位八年了,尚未接受尊號,於是百官為文宗獻上尊號,稱為「太和文武仁聖皇帝」。

這時,五坊使薛季稜正好從同州(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大荔、合陽、韓城、澄城、白水等地)、華州(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及周邊地區,因境內有華山而得名)出使回京,向文宗匯報百姓生活十分窮困。文宗感嘆地說:「關中今年收成不錯,百姓尚且如此,何況江淮地區近年連連水災,百姓生活可想而知!我既然沒有辦法救濟百姓,又怎麼敢接受尊號的虛名呢?」

皇帝即位一定時間後,接受群臣獻上的尊號,以示英明偉大,是封建時代的習慣。所以群臣向唐文宗獻上尊號絲毫不奇怪,怪的反而是唐文宗居然因為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拒絕了群臣們的美意。

唐文宗原名李涵,後更名李昂,從公元八二七年即位,到誅滅宦官的計畫失敗,遭遇「甘露之變」被宦官軟禁,最後抑鬱而終,一共在位十四年。但即位後的這一段時間,他勵精圖治,減省冗員、革除奢靡之風,表明他還是有政治理想,也擁有一定的治國才能,此時接受群臣獻上的尊號,也算合理。

但是,百官先後四次獻上尊號,唐文宗仍然沒有接受,這就讓一般人不理解了──他這樣做,是不是謙虛過頭了?

唐文宗拒絕尊號的直接原因,是五坊使薛季稜從同州、華州出使回來後,向他所做的匯報,讓他備感慚愧。所謂「五坊使」,乃是負責皇帝狩獵時所用的雕、鶻、鷂、鷹、狗五坊的宦官。薛季稜出使同州、華州,本來的任務應該是要為唐文宗搜捕珍鳥名犬。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卻發現這些地方的百姓生活十分困頓,並在回到京城之後,把這個情況向唐文宗匯報。

我們可以想像,或許薛季稜原本便是出身於尋常百姓之家,因此對於百姓的疾苦有著天生的理解與同情。哪怕本來的任務與訪貧問苦八竿子打不著,他還是藉著出使回京面見皇上的機會,如實匯報了百姓的遭遇。

可能薛季稜的描述繪聲繪色,十分動人,觸動了唐文宗柔軟的心,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他由前述關中地區──相對富庶之地,聯想到了那個年代相對落後貧窮且連連遭遇水災的江淮地區,並為自己不能為這些百姓做些什麼深感慚愧,故而最終沒有接受群臣獻上的尊號。

這實在很難得,只要是人,誰沒有虛榮心?更遑論帝王!以帝王功業而言,唐文宗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根本排不上號,可他生前多次拒絕群臣獻上的尊號,讓人不能不感嘆他的自知之明與謙遜自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