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她鼓勵兒子運動、學劍道、打爵士鼓,還參加「情緒管理成長營」、「電影欣賞研習營」;兒子目前十八歲了,個性開朗許多,也更懂得照顧自己……
十八歲的兒子鼓起勇氣,抬起頭對爸爸說:「爸,你不要用憐憫的眼神看我,我並不可憐,你就像看姐姐那樣就好了。」
後悔的往事
非常震撼的一段對話正巧被芷蘭聽到,身為媽媽的她,花盡心思陪伴兒子多年,一直琢磨互動方式,起初她也是充滿自責,怪罪當年夫妻倆的無知,把兒子托付鄰居保母,看她家乾淨整齊,人也熱心和氣,不疑有他。不料,自從兒子三歲後,更會表達卻常躲在角落不言不語,問也問不出所以然,半夜還常驚哭;到保母家又顯得退縮不安,只見保母一直熱情打招呼,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異樣。
兒子入小學後,不必再到保母家,表達也更為清晰,芷蘭聽出一些端倪。偶而聽見兒子自言自語:「姨姨好兇喔!」(兒子一直對保母阿姨喊「姨姨」)為時已晚了。身為職業婦女,跟老公一起創業,忙進忙出,有時趕著出貨,甚至連晚上都把兒子留在保母家,這一蹉跎,賺進了財富,卻賠上兒子的健康。
直到國中,拒學症的兒子被診斷出有憂鬱症,整天躺在床上不言不語,不吃不喝,急死了芷蘭,這時,她破釜沈舟,下定決心要把兒子救回來。
真相大白了
後來,那位鄰居保母鮮少接小朋友照顧,聽說是老公生意失敗,為了多賺點錢,接了超額的幼兒,搞得身心俱疲、精神崩潰,住院治療。真相大白後,芷蘭回想從前,她找到兒子從小不快樂的癓結。她滿懷愧疚地積極成長,增強憂鬱症資訊,陪兒子聊心事。
「媽,我不怪你們,你們工作忙碌,我年紀小也不會表達,不想增加你們的困擾,姨姨有時會亂罵我們小朋友,有時不讓我們吃飯,我都不敢講……」兒子長大了,卻已憂鬱症在身,幸好芷蘭的態度積極,絕不放棄陪兒子找回人生。她鼓勵兒子運動、學劍道、打爵士鼓,還參加「情緒管理成長營」、「電影欣賞研習營」;兒子目前十八歲了,個性開朗許多,也更懂得照顧自己︱︱讓生活規律,絕不熬夜,時常和家人有說有笑,也和同學組隊去登山。
爸爸的眼神
唯一讓兒子困擾的事,竟然和芷蘭的老公有關。起先,老公以為兒子偷懶,他不相信芷蘭所說,長期情緒困擾造成的力不從心。他就是怪罪芷蘭太寵溺兒子,怪兒子不聽話,種種這些,讓青春期的兒子更加身心受創。
芷蘭上「幸福導師班」時,心平氣和下來,決定給老公一個重新認識兒子的機會。一年多後,夫妻果然更有共識,老公終於懂得兒子的苦衷,原來兒子不是故意「拒學」,實在是從小無力處理兒虐,也不會告訴爸媽的結果。
芷蘭開心地說:「老公的工作已由大女兒逐步接手,他常跟我跑社團,改掉過去固執、愛發脾氣的個性,最近也常說,真對不起兒子,不知道曾經給他多少傷害?還問我來得及補救嗎?」
這就是為什麼當兒子跟他老爸說,不要用憐憫的眼神看他時,芷蘭所感受到的震撼。一方面她明白兒子長大了,已懂得向旁人爭取合理的尊重;另一方面,芷蘭也慶幸自己從來都是以「平常心」看待兒子。
暑假過後,兒子將離家去唸大學,芷蘭夫妻放心地把兒子放飛,因為兒子告訴他們:「爸媽,我已經學會照顧自己,你們儘可放心,我的人生我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