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寺一進門就是非常有特色的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圖/郭詠澧
玄奘曾在大慈寺受戒並講經說法,特建玄奘殿以為紀念。圖/郭詠澧
文/郭詠澧
有「震旦第一叢林」(震旦,印度對中國之古稱)之稱的大慈寺,就坐落在成都繁華的鬧區太古里旁,滿是奢華品牌的春熙路商圈近在咫尺。大慈寺又名「大聖慈寺」,始建於魏晉南北朝,盛於唐宋,高僧輩出、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現占地近四十畝,紅牆黑瓦、翠竹環繞,是一座集禪修、佛教文化及藝術於一體的寺廟。
大慈寺歷經戰火,現存各殿建築乃清朝順治至同治年間所重建,山門上刻有「古大聖慈寺」,落款時間是清光緒六年(一八八○)。寺內中軸線由山門、彌勒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說法堂、藏經樓、接引殿依次排列,兩側為客堂、齋堂、禪堂、戒堂等。
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高二十公尺,面積四百平方公尺,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牌匾上的「大雄寶殿」四字是宋朝蘇東坡所題。天王殿是進入大雄寶殿的前殿,供奉著彌勒菩薩,左右兩側為四大天王像。觀音殿供奉的觀音像高達十二公尺,是全寺最高大的佛像之一,由整塊烏木雕製而成,建於清光緒年間。寺院的鐘樓內有一口重達一‧五噸的鑄鐵鐘,對側鼓樓內有一面直徑一‧五公尺的鼓,每日晨鐘暮鼓。
大慈寺院內的玄奘殿,懸掛著〈玄奘來處〉的匾額,智心門上則懸掛著牌匾〈西蜀禪源〉,記載著玄奘在此受戒及講經說法的歷史淵源。唐武德元年(六一八)玄奘自西安來到成都,追隨大師修習佛法經論,年滿二十歲時在大慈寺受具足戒,隨後也在寺內講經說法。五年後,出四川取道三峽返回長安,開始了西天取經的壯舉。
大慈寺一度為皇室親近寺院,乃緣自當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避難於此,見寺內僧人發糧濟民、為國祈福,甚為感動,乃敕書〈大聖慈寺〉匾額,今寺內仍存有祈福殿。老成都人稱大慈寺為「太子寺」,乃因開元十六年,新羅國(今韓國)第三太子無相禪師抵達長安受玄宗接見,後入蜀參拜禪宗大師,待玄宗幸蜀時建請擴建大慈寺,供養農田一千畝,建九十六院,共計八千五百四十二間房,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興盛時期占有東城近一半土地。
唐武宗滅佛時,因寺內懸掛著唐玄宗賜的牌匾,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被保存下來的佛寺,也因此成就了唐宋時期中韓日三國佛教學術交流中心及與皇室甚深的因緣。今大慈寺設有佛學院禪修中心培育僧伽,也是信眾學習佛法和修行禪定的道場。
經行在大慈寺裡,殿宇宏麗、庭院幽深,百年香樟、銀杏與挺拔的羅漢松等古木參天,後院還有兩株高大的曼陀羅,據說六至十月花繁葉茂,煞是美麗。寺內寂然幽靜,陣陣誦經聲中,彷彿穿越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唐代,在成都最繁華處,大慈寺正日日向眾生傳達佛陀的慈悲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