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 會客室】蹲點台灣 種下善的種子

文/陳復 |2024.08.19
540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陳復

張今菁和陳晉兩位是國中時期相依相伴,一路走到大學的知交。她們畢業於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如今一位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一位就讀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兩人是文科與理科的結合,感性與理性共存,認真計畫與隨心所欲相互交織,於是共創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暑假。

今菁與陳晉在今年暑假,參與中華電信所舉辦的「蹲點.台灣」活動,歷經層層嚴格篩選,通過書審與面試,順利成為第十五屆蹲點活動的一組成員。中華電信每年暑假都會舉辦此活動,召集二十來組大學生兩兩組隊,前往全台各地合作的社區據點,進行十五至二十天的蹲點服務。

經過一系列行前訓練與事前準備,今菁與陳晉前往台中天恩社區關懷協會服務,她們在教會裡教導特殊際遇家庭的孩子,宣傳牧師為了賺錢供給孩子所賣的給力蛋,並拍攝關於協會的紀錄片。

出發前,她們事先準備了十五天蹲點計畫,安排藝術、手作與戲劇的系列課程,希望讓天恩的小朋友能夠接觸多元有趣的主題,獲得課業之外的學習體驗。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兩人真正來到天恩社區關懷協會,與孩子們實際互動相處,才赫然發現一切不如預期。這裡的孩子注意力渙散,也並非像行前老師描述的那般缺乏自信心,需要培養說話表達的能力。相反的,他們上課時總是七嘴八舌,不懂得認真聆聽,更沒有給予說話者應有的尊重。

於是今菁與陳晉毅然決然改變原有的蹲點計畫,將教學主題修改成「感謝」。

天恩社區關懷協會由朱書英牧師一手創立,牧師默默無聲的辛勤付出,每天為了孩子、為了教會總是在忙碌奔波,孩子們卻無從得知,於是品德上的課題,成為今菁與陳晉希望小朋友獲得的學習,畢竟成長環境會改變人的一生,品德教育是做人的根本。

今菁和陳晉在教學時,格外注意孩子是否有舉手發表意見、專心聆聽。以認識動物、認識台灣、食物烹調、音樂節拍、浮水畫與手作等相關課程,慢慢陶冶孩子們的品行。她們說:「讓小朋友學什麼好像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先學會做個有品德的人。」

在課程最後,她們更製作了一支短片,將朱牧師的工作點滴記錄下來,播放給小朋友觀看,當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影片裡的牧師,教室內氛圍明顯有了轉變。他們寫下對牧師的感謝,而牧師也在閱讀孩子們的感謝卡時,流下欣慰的淚水。

兩人在蹲點期間總是在探尋服務的意義,每日教學過後,認真反思做這些事會在孩子們心中留下什麼?是短暫的快樂?還是長久的影響?到偏鄉服務,有時並不像考試有標準答案,教學的同時他們也深刻的反思,付出的服務能帶給當地什麼樣的養分?陳晉表示:「教導小朋友的時間有限,但是我們努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直到有一天發芽茁壯,這就是服務的意義。」

今菁則說:「有時服務後收穫最多的是服務者本身,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成長與改變。」陳晉與今菁在天恩社區關懷協會的蹲點服務,不僅教導小朋友知識性的學習,也讓孩子們意識到品德的重要性。她們更積極宣傳天恩的「給力雞蛋」,希望能讓更多善心人士看見,天恩在做的事情不只成就朱牧師一人的夢想,更是成就無數孩童的夢想。天恩讓他們離開不那麼完美的家,讓生命擁有更多可能,於是善的循環就此展開,影響著社會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