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日月
我在傳統市場裡常看到一個大姐的小攤位,桑葚盛產時賣桑葚、桑葚果醬與桑葚汁,進入夏天則販售各式青草茶。不知道是否因這幾天的溫度讓我想到南台灣的夏天,看著大姐的小攤,想起小時候與媽媽到市場買菜的場景。
三十多年前,高雄傳統市場裡總能看到拉著菜籃車兜售飲品的阿姨,車裡裝滿結冰青草茶、苦茶、紅茶、冬瓜茶等寶特瓶罐,菜籃車手把掛著透明塑膠外帶杯。不少婆婆媽媽採買到汗流浹背時,若正好遇到拉著涼茶菜籃車的阿姨,總會停下腳步買上一杯從半結冰寶特瓶中倒出的茶飲,站在擁擠的人流中,迅速喝下。
身為長女的我,最常陪媽媽上市場採買並幫忙提東西,市場裡的菜籃車飲品、涼涼的菜燕、透心涼的檸檬愛玉冰也吃了不少。
直到北上念書,鮮少陪媽媽上市場,涼茶菜籃車、市場裡的剉冰攤也從生命中淡出。若不是今年再創新高的氣溫,加上正好在學習藥草,這一直存在市場一隅的青草茶小攤,還是被我「視而不見」吧。
看著箱裡,瓶蓋有著不同文字標示的寶特瓶,詢問這幾款茶飲差異,大姐推薦最消暑解熱的是不加糖的青草茶。我再問青草茶是用哪些青草,她說有鳳尾草、車前草和其他幾種清涼的青草。
回想課堂上老師提到的:車前草降火清熱,鳳尾草味苦、可清熱利溼。其他大姐沒說出名字的幾款青草,應該就是她的獨門配方,我也不好問。心想反正含有清熱的青草,買回家搭配仙草凍肯定消暑。
看著手中的青草茶,認真回想距離上一次買青草茶有多少年了?過去常見的青草茶店又是在何時被手搖飲取代了呢?
或許在追求「食在地」的路上、在帶著孩子認識土地的過程,可以從傳統的青草茶開始,讓下一代不只認識來自國外的各式花草茶,也能認識生長在腳下這片土地的青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