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八百湖中常遇卿

文/陳牧雨 |2024.08.13
1406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曾經看過這樣一副謎語式的對聯:「四君子裡未含我,八百湖中常遇卿。」謎底射一花卉。

上聯說明此花不在四君子「梅、蘭、竹、菊」之列,卻又被稱為君子花。證諸周敦頤〈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中明確說明了:「蓮,花之君子者也。」由於蓮花是水中植物,因此,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這個對聯是出於清代袁枚的《新詠十二種》中的〈詠荷〉一詩:



四君子裡未含我,

八百湖中常遇卿。

亭亭玉立映朝暉,

裊裊香風滿畫屏。

願化身為藕絲縷,

伴君清夢到天明。



然而,清代詩人王士禎的〈蓮花〉詩也有:



四君子裡未含我,

八百湖中常遇卿。

菡萏出水芙蓉秀,

照水紅顏鏡裡凝。

香飄十里沁心脾,

清雅孤高世無雙。

蓮子清心蓮藕甜,

出淤泥而濯清漣。



王詩裡提到的「菡萏」、「芙蓉」都是蓮花的別名。其實自古以來,蓮花的別名除了這兩者還有:水芙蓉、芙蕖、藕花、荷花、朱華、芰荷等等。

由於年代的更迭以及時空的移轉,這些名詞很容易在現代世人的認知裡產生混淆。

比如,古人以蓮花來稱呼現代人所稱的荷花,因此現代人常將蓮花與睡蓮兩者混淆不清。其實睡蓮自屬睡蓮科,與荷花一點關係也沒有。睡蓮沒有蓮蓬,葉子貼在水面上,睡蓮花也很靠近水面;荷葉則高出水面甚多,風一吹拂就搖曳生姿,荷葉荷瓣掩映翻摺,葉型、花型均優雅多姿,加上周敦頤〈愛蓮說〉的推波助瀾,所以畫家多喜畫荷而甚少畫睡蓮。

由於現代人多把「木芙蓉」簡稱為「芙蓉」,所以這兩者也有名稱上混淆的問題。事實上,木芙蓉是木本植物,生長在山坡上,所以又被稱為「山芙蓉」,秋天開花,不管花型或樹型皆與荷花相去甚大。

三國時期吳國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荷,芙蕖;江東呼荷,其莖茄,其葉蕸,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所以蓮花未開時稱作「菡萏」,開了花方為「芙蕖」。

「荷」這個名詞本有「負荷」的意思,因此在古代專指蓮花的「莖」或「葉」;「蓮」則專指果實,如「蓮子」、「蓮蓬」等。

事實上,華人對於荷花的喜好,不只單純欣賞其美妙曼姿,古人也發現,荷花的每一個部分都可食用。

比如荷花果實蓮子,一向是華人喜愛的食材,同時也由於蓮子心味苦,有退火降燥的功能,因此被用來泡茶飲用。蓮藕則是蓮花的地下莖,切片可以煮湯或直接食用,蓮藕粉也可以製成酷暑天候下大眾喜愛的的清涼甜食。

同時根據古醫書《本草再新》記載,蓮葉「清涼解暑,止渴生津,治瀉痢,解火熱」,可以晒乾泡茶或包裹食物烹煮,如此蓮葉的清香味道會直接沁入,增加食物的風味。

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曾記載:「(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芸娘)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想想,在炎炎夏日,喝上這樣一口充滿荷香的茶飲,是何等的幸福與浪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