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浮光】 向晚日惹

文/楊錦郁 |2024.07.26
387觀看次
字級

文/楊錦郁

二○二三年秋,終於重返位在爪哇島中部的日惹市,再度造訪著名的世界建築奇蹟婆羅浮屠。於我而言,這一趟重返之路,走了漫漫的四十多年。

一九七○年大學畢業,我從台北回到彰化謀職,待職期間,寵女的爸爸答應讓我先去東南亞玩一趟,由於媽媽已經去過,便由小媽媽一歲,和我們很親近的三阿姨,跟我結伴同行。我們的行程從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再回到香港,然後從香港飛回台灣,名副其實的東南亞之旅。

關於那一趟旅行,因為去的國家太多,每個地方又蜻蜓點水般,所以細節有點模糊,不過仍有些畫面直到日後都停留在腦海中,如在馬來西亞時爬很多階梯進入黑風洞、在菲律賓百勝灘驚險的泛舟,在泰國芭達雅的拖翼傘初體驗,以及在印尼日惹攀登婆羅浮屠。然而彼時年方二十初頭的自己,並不明白是什麼機緣來到這座被視為世界最大、最完整的佛教浮雕群。

根據考據,婆羅浮屠大概建於西元八百年左右,後來因火山爆發,數世紀以來,一直被掩埋在叢林深處,直到一八一四年才由爪哇代理總督史丹福萊佛士發現,只不過長年不見天日的婆羅浮屠出土時,面目已非,直到一九七五年之後,才開始長達多年的修復。

當我在一九八○年來到這裡時,感覺矗立在荒郊野外的這一座巨大的浮屠,十分冷清,婆羅浮屠有九個堆疊的平台,底下六層方形,上方三層圓形,整座佛寺共有二千六百七十二塊浮雕、五百多尊佛像,最上方的中央圓頂周圍環繞著七十二尊佛像。這個浮屠建築採實心,主要用來讓信徒禮佛的,朝聖者從底層循由陡峭不一的石階往上攀爬至頂層,也意味通過了欲界、色界、無色界。

向晚,遊客寂寥,眼前的婆羅浮屠狀似黯淡,卻難掩其盛世時的氣派。我知道這是一座難能可貴的歷史遺蹟,不假思索,便一層一層的往最高處攀登,間或環繞一、兩層平台。印象深刻的是,看到很多殘缺的佛像,更多的是失去佛首,獨留跏趺坐的身軀。那時,青春正盛的我,身穿一件細肩帶暗紅蠟染的洋裝,阿姨從下往上幫我拍了一張照片,那時我站在最上層的圓頂前,周遭是一座座的佛像,外覆著菱形洞的鐘形佛塔,而我身上的顏色,成為夕陽落沒下,婆羅浮屠一抹鮮明的色彩。

隨著印尼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婆羅浮屠經過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於一九九一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後,聲名日加遠播,帶來了更多的觀光人潮。有時聽到大型的國際飯店進駐日惹的婆羅浮屠鄰近,便開玩笑的對喜歡旅行的朋友說「要不然我們一起去日惹住某某飯店吧」。那時應該已萌生再回去好好看一下婆羅浮屠的念頭,只是世界太大,沒去過的地方太多,更何況遠在印尼中爪哇的日惹,並不像峇里島般,交通便利。

二○○二年,華航開闢台北到德里的首航,素來喜歡印度文化的我,想帶媽媽前往印度旅遊,媽媽孀居多年,加上糖尿病造成眼底病變,出入略為不便,於是由三阿姨陪同一起前往,那一趟印度之旅,我和一位印度裔的美麗女子當室友,因她的關係結識同團一大半的印度人,跟著他們更加認識當地的生活,許多的經驗都讓媽媽和阿姨開眼界,十分開心。

獨居的阿姨向來喜歡和我們,或者說跟我在一起,她總覺得會有新鮮事。幾年後,媽媽七十歲過世,我們幫媽媽在道場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追思會,來賓都被美麗的場地布置和溫馨的氣氛感動。三阿姨一進入會場,立即被眼前的情形感動落淚,然後她轉向我吩咐說「郁,我以後也要一場一樣的」。

媽媽過世後,我開始接觸佛法,出入道場,在逐次的相關閱讀中,發現四世紀的法顯大師、七世紀的義淨大師,從廣州取道海路往返印度時,都曾經到印尼爪哇、蘇門答臘停留多時,學習梵文及譯經工作。此外,在八世紀,大約是婆羅浮屠建造的年代左右,被稱為「開元三大士」的高僧:善無畏大師、金剛智大師、不空三藏都從廣州來到訶陵國(今爪哇中部)。十世紀初,阿底峽尊者由印度來到蘇門答臘巨港,向金洲大師習法長達十二年,期間還到爪哇島上向瑜珈士求法。循由這些閱讀,我想到做為海上絲路一環的印尼,過去因海上貿易的活絡,帶動宗教信仰的深刻性,那麼如果我重返,能夠找到已消失在地圖上的巨港嗎?無疑的是,爪哇島上的日惹及其過去宗教的遺蹟仍在。

二○二三年秋,從台灣飛抵雅加達,旋即轉搭印尼的國內班機到日惹,我不確定此行是來追尋那個穿暗紅色batik(蠟染)洋裝、年輕自己的身影,亦或是要尋覓前輩宗教大師們在這裡的修行足跡。

抵達日惹已經夜深,隔晨,先到蘇丹的宮殿、市場,商店做一番巡禮,然後驅車前往東北方向的普蘭巴南,普蘭巴南寺廟群是非常宏偉的印度廟建築,和婆羅浮屠的命運一樣,曾長年被火山灰掩埋荒廢,也同樣在一九九一年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初次見到普蘭巴南數座尖塔型壯觀華麗的神廟建築,十分震撼,環繞參訪一番,離開後,朝向日惹的西北方前進,途經巴旺寺、帕翁寺,下車略為參觀,於下午到達睽違四十多年的婆羅浮屠。

因為遊客增多,加上不斷的維護,乍然出現在眼前的巨大婆羅浮屠,已不復往昔的寂寥冷清,到處都是在搶拍照的人群,我跟在人群後,從底層開始仔細地觀賞環繞塔周的浮雕,浮雕上有佛陀的本生故事和生平典故、菩薩和飛天、君臣與市民、動物的圖騰,這些都是我以前沒看過,也可能看不懂的,而今卻頗能意會。為利排水,婆羅浮屠下面方型六層的每個轉角,都有巨人或摩羯魚造型的雨漏,十分有趣。我獨自緩慢的往上爬,陡峭且滑溜的石梯,讓我爬得有點緊張,深怕失足摔落。好不容易來到上面三層圓形的「無色界」,才稍微氣定的透過菱形孔,欣賞千年以來,鐘形佛塔裡文風不動的坐佛,每尊佛或持不同手印,皆微露三昧的神情。我看得有點出神,卻也詫異著,過往處處身首殘缺的佛像記憶不復。

在通往中央圓頂的幾個階梯前,擺著一道禁入的紅龍,至少拍個照留念吧,我商請守衛人員幫忙拍照,他善意地指點我在幾個方向拍照,可以拍到更多的佛塔。那一天我刻意穿了一件粉色的襯衫,在灰樸的婆羅浮屠中央圓頂前留下一幅跏趺坐的身影。逆著夕陽的餘暉,小心翼翼的踩踏石梯下來,我明白自己有年紀了,動作得放慢。

相隔四十年後,再度重返婆羅浮屠,除了想再仔細看看它,其實也是來跟它道別,我想今生大概不會再有第三次到訪的機會了。

我總忘不了三阿姨當時在婆羅浮屠幫我拍下那身穿暗紅batik洋裝的樣子,當時青春年華的我,其實正為情所困,而她是沿路的守護人。

母親過世後,我回中部時,會專程去探望獨居的三阿姨,直到她認不出人,而以盈盈的笑容以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