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食有味】江山如此多椒

文/林念慈 |2024.07.22
891觀看次
字級
圖/Matthew
圖/Sonja
圖/choe yongwoo

文/林念慈

有人將「酸甜苦辣鹹」視作「五味」,然而辣非味覺,更近似「痛覺」,像是在舌頭上放了一把火;一起奮鬥,可謂同甘共苦,若約朋友吃辣呢?一起「痛並快樂著」,應當算是有點「椒情」。

表面上,辣屬於感官刺激,卻絕非膚淺之味,如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因其香氣、麻勁不同,形成豐富的層次,絕非任其潑濺,而是知收斂、留餘韻。尤其江山如此多椒,光常見者就有花椒、胡椒、辣椒……引無數饕客折舌,無辣不歡,且不成英雄。

自周朝起,花椒已被廣泛運用,如祭祀、煎茶、釀酒、牆面塗料,因花椒密實火紅,喻多福多子,若和泥塗牆,稱「椒房」,是對新婚夫婦的祝福;現代人送玫瑰花示愛,古代人則送一把花椒,《詩經》云:「視爾如荍,貽我握椒。」確實是火紅的心意。後來作為調料,增香、添麻,名為椒,但說辣不辣,和辣椒毫無關係,反倒跟茄子、番茄還沾點親戚,同屬茄科。

胡椒於漢朝傳入中國,至唐朝大規模進口。唐代胡椒貴如金,宰相元載卻有八百石,可見其貪腐。歐洲人對胡椒同樣渴望,胡椒原產於印度,商人不惜遠渡重洋,因而促進全球貿易;因胡椒取得困難,被譽為「黑色黃金」,許多戰爭都為爭奪胡椒而起。儘管在「辣味決鬥」中,胡椒只是微嗆等級,更多時候用於去腥和提味,但白胡椒粉可是台灣小吃攤的靈魂,每張塑膠摺疊桌上必備一罐,只要旋開瓶頭,輕輕一撒,便是屬於客人的流風迴雪。

至於辣椒,最初以觀賞植物之姿登場,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清朝康熙年間,才有文獻記錄西南地區缺乏食用鹽,需以辣代鹹,最後還要加一句「非正味也」。古人追求食材的原味,喜純正、自然,不贊成過度調味,吃辣顯然違背了這項原則,似乎也不符合「中庸之道」,但又不可否認,辣是最鮮活的味道。

正如《紅樓夢》裡的「鳳辣子」──王熙鳳,作者說她「辣」,是形容其手段「狠辣」、說話「嗆辣」,及善妒的「酸辣」;但她的美貌與敢做敢為,又是眾人眼中的「香辣」,而她所到之處,也真像一鍋麻辣燙,滿室蒸騰著喧鬧繁華,人們辣得飆汗,最後也分不清是痛還是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