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約翰.德埃里(John D'Eri)有個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看到兒子求職處處碰壁的樣子後,2011年,他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開設「漲潮洗車」( Rising Tide Car Wash),專門僱用自閉者患者;如今,漲潮洗車每年約清洗15萬輛車,回頭客是對手的5倍。德埃里認為:
「儘管我們的員工不同於尋常人,但我們還是取得了成功,事實上,就是我們獨特的團隊造就了成功。」
2.
近20年前,劉月華為了照顧年邁的公婆,舉家搬回屏東;為了謀職、多了解照護技巧,年近半百的她參加照顧服務員訓練,後來還考取證照。她分享,剛開始常被質疑體力與反應跟不上年輕人,但新服務個案僅需一天就會對她改觀,劉月華表示:
「看著被照顧者開心笑容,就是肯定我服務的最佳原動力。」
3.
高雄榮總骨科主治醫師魏伊萍,每天早上6時多就會巡房,直到晚上8、9時,甚至凌晨才回家;對她來說,2023是很辛苦的一年,她流產兩次、確診甲狀腺癌還轉移,抹去眼淚後,她趕在放療前做了冷凍胚胎,又回到工作崗位,繼續服務病人。魏伊萍說:
「每一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不論有無收到回報。」
4.
鄭家鐘曾任《工商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時報》業務總經理、《時報資訊》董事長等,在媒體業闖蕩30多年後,他轉戰金融業及慈善、藝術基金會,並開始寫作,今年出版《一個人的活法》,鼓勵大眾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鄭家鐘認為:
「時時刻刻在探索與體悟中活出自己的方式,人生就是不斷自我觀照的行為藝術。」
5.
邵韋傑從小與祖母相依為命,當祖母罹患失智症後,他擔下主要照顧責任,還運用表演藝術安撫祖母的情緒;當祖母離世後,他把自己的照顧經驗,用來創作微電影、劇場表演等,還為失智家庭開辦藝術工作坊、故事創作排練等。邵韋傑表示:
「我相信藝術的力量,觀眾也許看完一齣戲,不會記得內容,可是他可能會因為一句台詞,或是一個畫面,改變一生。」
6.
受到母親的影響,王安祈6歲就對京劇著迷,並把戲曲視為終身志業;熱愛京劇的她除了教學,還會創作、編劇,被認為是「實務與理論兼具的傑出劇作家」,並在2002年接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一職,致力推動台灣戲曲「現代化」。王安祈說:
「我一輩子什麼都不會,就喜歡京劇。這一生,我的情感、意念都在戲裡。」
7.
奧地利裔美國籍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15歲開始健身,橫掃各大健美比賽冠軍;當對健美不再有樂趣後,他不畏懼眾人的質疑,轉戰影視圈,以多部賣座大片聞名全球,2003年還踏入政壇,連任兩屆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認為:
「追求目標的道路上遭遇唱衰者,你是有選擇的。你可以選擇忽視他們,也可以選擇利用他們,但就是不能相信他們。」
8.
楊柳青木版年畫以刻工精美、人物生動、色彩典雅聞名,至今已傳承400多年,是中國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郗旺加入天津楊柳青畫社工作,為了下刀時能一氣呵成,他日復一日不斷練習,練習板重量加起來甚至能以「噸」計算。郗旺表示: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希望用『擇一事,終一生』的態度,把這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