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人間佛教的戒學⑥

文/星雲大師 |2024.06.16
530觀看次
字級
非報系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止持與作持:佛教的戒律,不外「止持」與「作持」二門,舉例說,七佛通戒偈中,「諸惡莫作」就是止持戒,「眾善奉行」就是作持戒。也就是說,對於一些違法亂紀的壞事,你不去做,就是持戒;你違犯了,就是犯戒。相對的,對於一些有利於人的善事,你發心去做,就是持戒;你逃避不為,就是犯戒。由此可見佛教的戒律不僅只有消極的防非止惡,更要積極的奉行眾善,因此除了消極止惡的七眾別戒聲聞戒以外,還有積極行善的菩薩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是大乘菩薩戒的代表,包括:

1.攝律儀戒,即遵守佛教制訂之各種戒律,防止過惡。

2.攝善法戒,即誓願實踐一切善法,以修習諸善為戒。

3.攝眾生戒,即發心教化眾生,使得利益。

攝眾生戒又稱「饒益有情戒」,其饒益眾生的方法,根據《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有十一種,即:

1.眾生所作饒益之事,悉與為伴。

2.眾生已病、未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

3.為諸眾生說世間法、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報恩。

5.救護眾生種種恐怖,開解諸難,使遠離憂惱。

6.見眾生貧窮困乏,依其所需,悉能布施。

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蓄眾。

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之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之。

10.對犯過行惡者應以慈心予以呵責,使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之心。

此「三聚淨戒」說明,佛教的戒律不僅只消極的禁止做一切惡事(止持),更要積極的行一切善事(作持),也就是要淨化自己,利益他人,因此有時當作而不為者,也是犯戒,這是佛教戒律既單純又廣大的不可思議之處,也是實踐菩薩道的行者應該把握的戒的真正精神。

此外,佛教裡有很多戒律,如「沙彌十戒」中的「不捉持金銀戒」、「不故往歌舞觀聽」、「不非時食」、「不坐高廣大床」等,依現在的社會形態來看,都很難清淨受持。乃至日本佛教娶妻生子、寺廟傳子,以及西藏的僧侶隨緣食肉,甚至寺院使用皮製品的佛具與現代化用品,以及一些經常惹人爭議的「素食葷名」等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呢?

其實佛教的戒律,不必在形相上刻板的執著教條,應該重視的是戒的精神、意義以及人間性。例如,中國大乘佛教的「三壇大戒」,就很有人間佛教利濟眾生的精神。所謂「三壇」就是:初壇沙彌戒要守好「攝律儀戒」,二壇比丘戒要具備「攝善法戒」,三壇菩薩戒要有「饒益有情」的精神。因為「三聚淨戒」具足,因此大乘佛教才得以由此展開,這就是人間佛教戒律的特色。

戒要能對人生、對未來有所增上,可惜南傳佛教一向只受比丘戒,缺少菩薩饒益眾生的人間性。加上過去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極的止惡,缺乏積極為善的精神,因此一講到戒律,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除了上述所舉以外,其他如僧眾不能布施財物給信眾、在家眾不能聽比丘(尼)戒、比丘不可接近女眾等。甚至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然而過去一般人常依《梵網經》的戒條,如「以手觸酒,五百世無手」來解釋戒律;由於過分的威脅恐嚇,反而失去說服力,只有使得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尤其千百年來,為了一條「八敬法」,障礙了多少優秀的女眾出家,所以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因此我們應該將戒律規範人間化。

所謂人間化的戒律,一方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一方面更應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發揮菩薩戒服務奉獻的精神,以期自利利他。因此,今日佛教界實在不宜再以佛世時的社會背景來要求現代人,因為佛陀雖如法律專家,他依當時印度的民情、風俗、文化等因緣制訂各種戒律,但隨著時移事異,很多戒律已不適合時代的演進。例如:

1.偏袒右肩:印度屬熱帶氣候,此戒若是強要寒帶地區的人遵守,不合情理。

2.不捉持金銀戒:過去印度不使用錢幣,現代人出門在外,不管食衣住行,都離不開金錢。

3.不與女人接觸:過去佛陀為健全僧團,因此立下嚴峻戒律。但是現在是兩性平權的時代,男女接觸機會頻繁,例如:開會時,先到先入座;乘車時,男女依序排隊,都是很平常的事。因此,現代男女往來,只要能畫清公私,不多做私密的一對一交往,平時正常社交往來,也是時代的發展所趨。

4.譏嫌戒:此戒有時行之過分,導致因為害怕被譏嫌,於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因為顧慮過多,而使佛法失去本來應有的擔當,以及應有的積極利眾行為,而使佛教弘化於現代失去力量。

故此我們認為,制戒的原則要合情、合理,要尊重人情、人性。如前所說,當初百丈禪師避開戒律另訂叢林清規,到了現代,人間佛教更因應時勢所趨,主張凡傳統戒律合乎時宜者尊重之,此外則另依現代社會所需而制訂現代生活律儀,期能展現佛教的時代性,以更符合當初佛陀制戒的本意與精神。當然,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地佛教對「戒律」的精神與本懷,要有透徹的認識,否則只知依佛世時一成不變的戒律,佛教的發展會受到限制;今後唯有彼此尊重各國的風俗、民情、社會習慣以達成共識,才能促進世界佛教的團結與發展。

總之,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尤其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因此我們主張應以戒律「不侵犯」的根本精神推廣五戒、菩薩戒,方能匡救當今道德淪喪、社會失序的時弊;唯有提倡戒律規範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建立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自利利他的戒行,以八正道、四攝六度為戒律的內容,才能饒益眾生。所以,人間佛教主張,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具有饒益有情的內容,才是真正的戒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