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為明燈,能夠受持清淨戒,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十二)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
1.世界佛教人口增加
2.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3.在家弟子弘揚佛法
4.人間佛教獲得認同
5.傳播媒體重視佛教
6.佛教文物廣泛流通
7.佛教梵唄受到重視
8.佛光人會蓬勃發展
9.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10.政黨人物實踐佛教
11.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12.佛學會考成績輝煌
13.監獄弘法成效卓著
14.種族融和促進和平
15.南傳尼眾恢復教團
16.人間福報淨化社會
17.佛教藝術普遍發展
18.宗教對談尊重包容
19.佛教典籍流通世界
20.各種講習建立共識
以上只在說明,佛光山是個重視組織制度的道場,制度就是戒律,我因為從年輕時就意識到,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不但服裝不統一,出家、剃度、傳戒、教育等也都沒有嚴密的制度,所以弊端叢生。例如沒有健全的剃度制度,於是就如印光法師說:濫收徒眾、濫掛海單、濫傳戒法,導致佛教的倫理綱紀蕩然無存,師不像師,徒不似徒。尤其沒有嚴密的制度,徒然養成一群寄佛偷生的獅子身上蟲;因為缺乏完善的制度,寺產流為私有,甚至佛門淨財為他所有,不能用於弘法利生的事業之上。因此我從開創佛光山以後,就一直很重視制度的建立。
制度好像階梯一樣,讓我們能夠拾級而上,循序以進,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健全僧團,才能帶動佛教的復興。但是制度也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訂,不能迂腐、守舊,所以對於佛教的戒律,我認為佛法真理不容更改,這是毫無疑義的;然而二千五百多年前從印度傳來中國的佛法戒律,有一些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社會需要,因此雖說根本戒可以保存,但對於一些「小小戒」,應該可以就時代需要,或者因為風俗、氣候、地域等不同,加以彈性調整,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規,就如「沙彌戒」如果不調整,也是滯礙難行,這是我們對佛教戒律應該重新正視的地方,我們唯有從積極面來認識佛法戒律,才不會辜負佛陀制戒的圓融與隨機方便的精神。以下,就進一步來探討戒律的精神。
二、戒的精神 —— 止惡行善,饒益有情
一般人提到佛教,總認為信仰佛教必須受戒,於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實,佛教的戒律,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進而不去侵犯別人。
不侵犯別人,進而尊重別人,則自他都能自由;反之,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就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就是犯了偷盜戒;強姦、拐騙、重婚、妨礙風化,就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就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菸酒等,就是犯了飲酒戒。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繫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受戒才能自由;不受戒而行非法,國法也不會放過他,甚至因果道德也會制裁他,因此不要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在佛教裡,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都應該進一步發心受戒。受戒是一種發心,心一發,任何邪魔外道都會遁形,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能夠受持清淨戒,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只不過我們對於戒的精神,應該要有正知正見,這比持戒更為重要。
關於「戒」,有幾個觀念必須釐清。
破戒與破見:破戒是違犯戒法,是個人行為上的過失,可以懺悔糾正;破見是謬解真理,是根本思想上的錯誤。一個破見的人,在見解上無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遠與佛道無緣,因此破戒可以懺悔,破見不通懺悔。
所謂「破見」,例如有的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比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不懂得改過,自然罪過加重,只有沉淪三途惡道。
因此,在佛教裡,一個人破戒並非可恥,只要至誠懺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個破見的人,則如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這就如同在政治上,思想犯的罪過比較嚴重。在佛教的戒律上,錯誤的思想見解,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昧於因果的邪惡見解,都是煩惱的根源,也是障道的根本,所以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培養正知正見,須知受了戒,行為有了依循的標準,懂得自我約束,縱有所犯,也能懺悔,因此戒不可怕,有戒才和平,有戒才安全,有戒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