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牙齒大探索

文/林育安 |2024.06.13
1541觀看次
字級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林育安

哺乳動物在演化的過程中,牙齒型態會隨著其所採食食物種類的不同,而構成不同的樣態。因此,我們可以依據牙齒的外觀型狀與組成結構,將其分為草食性動物,例如牛與羊;肉食性動物例如獅子、熊與狼;而我們人類與猴子、猩猩等則為雜食性動物。

所吃食物 分屬齒型



草食性動物牙齒的齒型屬於「研磨型」,以採食草類為主,由於草類植物含有豐富且不易消化的纖維素、半纖維素與木質素等成分,因此臼齒及大臼齒的齒尖就演化成平板狀,以利於將草類植物研磨成細小的食物。

肉食性動物的齒型屬於「剪切型」,以利於撕裂所捕獲的獵物,其臼齒及大臼齒的齒尖突出且甚為發達;雜食性動物的齒型屬於「對壓型」,同時具有草食性與肉食性動物牙齒的特徵,臼齒和大臼齒的齒尖呈高低交錯突起,使得咀嚼面能磨碎食物。

小小牙齒 功能不少



牙齒除了採食、獵捕與咀嚼食物的功能,還可以做為威嚇、打鬥及防衛的武器。每種動物都有領域性,當有其他動物侵入其腹地範圍時,動物為了守住領域,會先以各種方式警告侵入動物,例如發出吼叫聲,或張大嘴巴露出呲牙裂嘴的牙齒以威嚇侵入的動物,例如老虎、獅子、狼、熊或猴子等。若是侵入的動物未馬上離開,還繼續往前入侵時,除了腳與爪可攻擊,動物還會用牙齒加入戰鬥行列,撕咬對方,使其迅速地撤離。

另外,動物到了繁殖期,雄性動物則會以頭、角、身體、腿、腳、爪及牙齒做為打鬥攻擊的武器,擊退對方,以爭取與雌性動物「繁衍後代」的機會。

而草食性動物或是雜食性的哺乳類動物,為了防止肉食性動物的獵捕,除了以身體各部位做為反抗,也會以牙齒「做為防衛武器」,驅離獵食者。例如野豬的犬齒會不斷地長長,並從嘴巴露出於外形成鋒利的獠牙,當有獵食者想要獵食牠們時,牠們會以獠牙做為防衛的武器驅離獵食者。

動物雌雄性別的分辨,除了藉由其外生殖器、角與毛色等做為辨別指標,有些動物的牙齒也可以做為「性別辨識指標」。一般而言,草食性的動物只有門齒、臼齒與大臼齒,但草食性動物的公馬具有犬齒,母馬則無。若考古學家發現到馬的骨骸時,就可依據馬頭骨上犬齒的有無,判定是公馬或是母馬了。

另外,山豬幼小時犬齒不會露出來,當其生長到約6個月齡時,公山豬上下顎各一對的犬齒,會由嘴邊二側長出,形成所謂的「獠牙」,而母山豬的犬齒較短不會露出於嘴外,因此從獠牙有無露出於嘴外,就可以辨識山豬的性別。生活於非洲及熱帶雨林的疣豬,公豬及母豬雖然都具有2對獠牙,但是母疣豬獠牙較公疣豬短,也很容易辨識。

防衛性別 年齡健康



動物的牙齒又可以做為「判定年齡」的參考指標,如剛出生的馬沒有牙齒,約出生7~10天,開始長出門牙,到了6~9個月時,口中就有一套完整的乳齒。隨後乳齒逐漸脫落而被恆齒(永久齒)所取代,2.5歲永久門齒生長,3.5歲永久中齒出現,4.5歲永久隅齒出現,到了5~6歲時,馬口中已全然是永久齒了。

另外,牙齒亦是「判定動物身體健康」的指標,動物若有牙齒有蛀牙,掉牙或是牙菌斑產生等,都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情形,以及可能會引起牙齦周邊的腫脹疼痛的發生,影響捕食、採食與咀嚼食物的功能,以及腸道對食物營養分的消化與吸收能力,造成健康狀況亮起紅燈。

從上面所述,看似一顆小小的牙齒,卻具有許多的功能性,你是否也覺得很奧祕和神奇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