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雕藝術有前景

文/一元 |2025.08.06
18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一元

你聽過鐵雕藝術嗎?是一種利用廢鐵等回收的材料,所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

廢鐵重生 環保永續



台灣有幾位知名的鐵雕藝術家,如方圓美術館保存了台南林允力的鐵雕藝術,20多年來,是以鐵雕焊接創作擔鹽、耕種、捕魚、牛車等農漁村生活的作品展示;桃園新屋區的資源回收場,老闆鄭炳和在回收過程中,看見金屬廢棄物的利用價值,廢物再利用,創作出無數具有意義的鐵雕作品;還有一位經營汽車排氣管維修廠30多年的趙世賢,也是一位喜歡創作的鐵雕藝術家,後來他回到故鄉苗栗後龍專心創作,作品獲得第85屆台陽美展雕塑首獎。還有更多藝術家透過創意與技巧,將廢鐵轉變為獨特的藝術作品的例子,不勝枚舉。

那麼到底是怎樣演變出鐵雕藝術的?它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我們來細說鐵雕藝術發展歷史的幾個主要階段吧!在遠古時代,金屬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工具與武器的製作上。後來,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金屬開始有裝飾品或宗教物品。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開始有金屬雕刻,尤其是在義大利,許多有名的雕塑家如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已經開始使用青銅與鐵進行創作。下一個階段是工業革命時期,鐵的生產變得更加普及,公共空間開始有如鐵欄杆、鐵門或橋梁等設施的裝飾。

藝術創作 時代新義



直到了現代20世紀初,現代藝術運動促使藝術家們尋求新材料與新技術,鐵雕藝術逐漸獲得認可,因此許多藝術家使用廢鐵與再生金屬創作,強調環保及可持續性。

鐵雕從實用性轉到藝術性,反映人類對材料的探索與創造力的發展。如果你有興趣探索鐵雕藝術,不難發現,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一些風化剝落、生鏽的老鐵,是藝術家的巧思,為廢鐵重生的一種創作,也進一步拓展了鐵雕的可能性與時代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