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一元
你聽過鐵雕藝術嗎?是一種利用廢鐵等回收的材料,所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
廢鐵重生 環保永續
台灣有幾位知名的鐵雕藝術家,如方圓美術館保存了台南林允力的鐵雕藝術,20多年來,是以鐵雕焊接創作擔鹽、耕種、捕魚、牛車等農漁村生活的作品展示;桃園新屋區的資源回收場,老闆鄭炳和在回收過程中,看見金屬廢棄物的利用價值,廢物再利用,創作出無數具有意義的鐵雕作品;還有一位經營汽車排氣管維修廠30多年的趙世賢,也是一位喜歡創作的鐵雕藝術家,後來他回到故鄉苗栗後龍專心創作,作品獲得第85屆台陽美展雕塑首獎。還有更多藝術家透過創意與技巧,將廢鐵轉變為獨特的藝術作品的例子,不勝枚舉。
那麼到底是怎樣演變出鐵雕藝術的?它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我們來細說鐵雕藝術發展歷史的幾個主要階段吧!在遠古時代,金屬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工具與武器的製作上。後來,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金屬開始有裝飾品或宗教物品。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開始有金屬雕刻,尤其是在義大利,許多有名的雕塑家如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已經開始使用青銅與鐵進行創作。下一個階段是工業革命時期,鐵的生產變得更加普及,公共空間開始有如鐵欄杆、鐵門或橋梁等設施的裝飾。
藝術創作 時代新義
直到了現代20世紀初,現代藝術運動促使藝術家們尋求新材料與新技術,鐵雕藝術逐漸獲得認可,因此許多藝術家使用廢鐵與再生金屬創作,強調環保及可持續性。
鐵雕從實用性轉到藝術性,反映人類對材料的探索與創造力的發展。如果你有興趣探索鐵雕藝術,不難發現,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一些風化剝落、生鏽的老鐵,是藝術家的巧思,為廢鐵重生的一種創作,也進一步拓展了鐵雕的可能性與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