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羅織造技藝傳承人】朱立群 在網路電商找到傳統手藝未來

文/記者劉巍巍 |2024.06.02
532觀看次
字級
朱立群的抖音帳號@朱伯伯的蘇羅。圖/朱立群提供
圖/朱立群提供

文/記者劉巍巍

2021年,朱立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設了抖音帳號「@朱伯伯的蘇羅」,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興趣。他順勢將銷售重心從海外轉至大陸,並投入更多精力深耕線上銷售。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羅經常被提及,如今卻鮮少有人能說清楚羅為何物。

當「@朱伯伯的蘇羅」在抖音平台上線,講述羅的傳奇、演示羅織技藝時,很快便吸引了十多萬粉絲關注。這位「將織布機搬到抖音」的「朱伯伯」,就是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吳羅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立群。

痛定謀變出現轉機

朱立群出生於一九五八年,一九七○年代,高中畢業的他被分配到蘇州市原吳縣絲織二廠,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一九九六年,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技術的朱立群創建蘇州市錦達絲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達絲綢」),組建絞羅攻關技術小組,試製了大批產品。

慢慢地,朱立群的蘇羅產品開始在大陸布料市場嶄露頭角。二○一五年,蘇羅首次參加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摘得當年中國四季絲綢面料創新設計大賽春夏組金獎。他還用三年時間復原了出土文物中的「壓金雲霞翟紋霞帔」布料製作工藝,並系統性歸納總結這種失傳的四經鏈式羅技法,樹立了中國織羅技藝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羅,是一種質地輕薄,經線相互扭絞與緯線交織形成絞孔,使表面呈條狀或花型分布的絲織物,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歷代均被視為絲綢珍品。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絲綢之鄉美稱,所產絲羅在歷史上享有盛譽,被稱為「吳羅」,也叫「蘇羅」。

「蘇羅是象徵我國古代先進生產力的文化瑰寶,我們不能讓它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朱立群說,近年來,海外市場對絲羅布料的需求逐漸走低,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之疫情衝擊,錦達絲綢過去主要依靠的出口銷路幾乎進入死胡同,工廠員工數量也由鼎盛時期的一百五十多名壓減至五十多名。

痛定謀變。就在朱立群苦苦拓展銷路的時候,轉機出現了。他發現大陸逐漸掀起了一股漢服熱,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自發鑽研古代服飾文化。他說:「我發現抖音上有大批年輕人熱中古風,尤其是漢服,很多人為了一件好料子漢服不惜投入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抖音上與漢服相關的優質短視頻(影片)更是比比皆是。」

吸引大批年輕網民

二○二一年,朱立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設了抖音帳號「@朱伯伯的蘇羅」,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興趣。

「突然想起小時候幫外婆紡線」、「期待這些美好色彩和觸感重新走進現實生活」、「好想學織羅」……大批年輕網友關注蘇羅。

「這是個機遇。」朱立群說,他順勢將銷售重心從海外轉至大陸,並投入更多精力深耕線上銷售。「過去出口占八成、內銷占兩成,現在這個比例倒過來了。」甚至連他原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訂單,也漸漸占據了銷量重要一部分。

銷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抖音電商,朱立群看到了傳統手藝的未來。

二○二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在抖音電商第二屆生態大會上,朱立群被評為「年度人物」。他希望通過抖音電商讓更多人看到、買到中國好絲綢,並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這項傳承數千年的非遺技藝。

如今,朱立群年過六旬,他卻感覺「自己的青春才剛剛開始」。在他的規畫中,蘇羅要與時尚界、設計界、服裝界跨界融合,開發出更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產品,讓這種看似曲高和寡的「奢侈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四十多年歲月流轉,不變的是朱立群對織羅的一腔熱忱。「車馬慢,歲月短,一生只夠愛一行。」他說,希望用「網路衝浪」為傳統手藝正名,讓更多民眾了解非遺工匠對品質精益求精的堅守和追求。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