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塑傳人】蘇泓亦 一捧瓷泥代代相傳

文/記者李昊澤 |2024.06.02
353觀看次
字級
圖/蘇泓亦提供
蘇泓亦(左)與技術人員調試3D列印機。圖/蘇泓亦提供

文/記者李昊澤

蘇泓亦生於2003年,在他兒時的記憶中,自己經常坐在爺爺蘇清河膝上玩著瓷泥。他說:「爺爺是德化瓷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爺爺把手藝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傳給我。」



下午三點,記者如約來到閩江學院蘇泓亦的工作室前,透過玻璃門向內望去,蘇泓亦正埋頭桌前,一手竹片刀翻飛,另一手上人首模樣的一小團瓷泥已然眉眼初具。聽見敲門聲,蘇泓亦趕忙停了手頭活計,把記者迎進屋。

「正練著手,沒注意有人來。」摘掉圍裙,褪去雕刻時的沉著與專注,這位「○○後」、「瓷匠」神色間透出幾分靦腆。

在蘇泓亦家鄉泉州德化,製瓷之風自古盛行,宋元時期,德化窯的瓷器就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洲,德化瓷也因此早早在海外「出圈」,以明代瓷塑大師何朝宗作品為代表的德化瓷塑,更是全球不少博物館的精品館藏。

瓷五代有新花樣

蘇泓亦生於二○○三年,在他兒時的記憶中,自己經常坐在爺爺蘇清河膝上玩著瓷泥。「爺爺是德化瓷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爺爺把手藝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傳給我。」蘇泓亦說。

從最早開始製瓷的一輩算起,蘇泓亦已經是「瓷五代」,一捧瓷泥代代相傳,在這位青年手中,又有了新花樣。

在工作室的陳列架上,擺放著蘇泓亦的一件作品:一隻白瓷甪端四爪撐地,昂首呼嘯,在獸腹中點上香,煙氣便會從獸口冒出,如同神獸噴吐的祥雲……福建人茶桌上常見的香爐,就這樣被蘇泓亦添上趣味性和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浪漫色彩。

「傳統瓷塑造型大多取材於宗教、神話傳說人物,是純粹的工藝美術品。」蘇泓亦說,「我希望打造一些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新穎又實用的器物,讓瓷塑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上大學後,蘇泓亦擁有了更寬廣的舞台,在團福州市委和學校的幫助下,他召集同學組建起自己的創業團隊。從創業者視角再看瓷塑,一些新點子也隨之而來。

自古以來,瓷塑生產和培養工匠都非易事。設計塑形、倒模注漿、修坯燒製……傳統製作流程複雜而繁瑣,製作一件瓷塑耗時可達數年,新手沒有三年五載的潛心學習也很難入門。

「我們正與校外科研團隊合作,計畫把3D列印技術應用到瓷塑製作中。」蘇泓亦介紹,3D列印技術,可以直接用瓷泥逐層列印出設計成稿的雛形,人工參與的環節將大大縮減。

「如果能成功應用,未來的瓷匠們除了要學傳統的手上功夫,還得會用電腦軟件做設計。」蘇泓亦笑著說。

內斂含蓄像詩詞

去年十月,德化白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出廣受關注。看上去柔弱嬌嫩的鮮花、質地柔軟的衣衫、人物吹彈可破的肌膚竟都是白瓷塑成,一時間,巧奪天工的德化瓷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起網友們熱評:「遠看是紗,近看是瓷」、「做啥像啥」、「不看介紹我還以為是真的」……

「瓷塑是內斂、含蓄的,就像傳統古詩詞一樣,乍一看只明其表,但如果能有個老師引導著細細品味一詞一句背後的韻味,會更加愛上它。」蘇泓亦說,「現在就缺這麼一位會講課的老師。」

如嬰兒肌膚般白裡透紅的「瑩玉紅」是怎麼燒製的?用同樣材料製作,瓷塑不同部位為何呈現出不同質感?蘇泓亦覺得,德化瓷塑這門課還有很多「知識點」可講,「我們正在籌備專門的網絡社交平台帳號,用更新的方式介紹德化瓷塑,希望能有更多人因此了解瓷塑、愛上瓷塑。」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