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我始終相信,只要多陪伴,讓孩子在需要你的時候,能夠找到你,能夠給予解決問題的協助,能夠減少孩子的焦慮與不安,那麼就是優質的陪伴法則了。
隨社會及教育風氣的開放與進步,我們益發感受到親子教育的重要。有許多研究都指出,如果親子互動是有溫度且頻繁、活絡的,對於孩子的心智成長、品格陶治及所散發出來的氣質,都會是正向的,且此研究的後續追蹤,發現是有極高度相關的。
我目前在國小服務,眾所周知,國小中年級之前,正是培養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時刻,到了高年級後,孩子的陪伴關係會從家庭慢慢移到同儕、心儀的對象。因此,在談論親子教育的場合,我總會大力推動教養觀、教育觀、生活觀,期待家長和孩子能一起共學共成長。以下是一些日常親子互動的方式,可供家長們參考。
一、親子共讀、共寫: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性,已被證實為會影響孩子課業學習與人格陶養的重要關鍵之一,因此,家長不妨陪著孩子一起共讀共寫,或者畫畫、學習才藝。倘若沒有時間完整閱讀,不妨讀單篇文章,或一起寫寫字、寫寫句,甚至陪伴孩子完成回家作業也是可行的。在家裡,也可以布置一些與書籍、畫作相關的角落,都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影音欣賞:或許大家會認為,看電視、玩手機在普世觀念中是比較不好的。然而,適時且有意識地放鬆,對身心靈是有好處的。家長可陪孩子一起看優質的電視節目,或是搞笑、輕鬆、幽默的影音等,都是很棒的陪伴。孩子會因此感受到溫度,因而更願意與大人互動。
三、傾聽、聊天:以現代人的忙碌程度,若要下課、下班再繼續閱讀、談論知識性話題,可能會讓彼此感受到壓力。因此,親子間不妨聊聊有趣的話題,傾聽彼此的心事,都是很棒的親子互動過程。有時候,即使什麼事都不做,僅僅只是在一旁看著孩子玩、看著孩子的表情、聽著孩子的聲音,也是很好的親子陪伴。有人曾經說過:「就算什麼話都不說,也不覺得尷尬時,那就是最好的陪伴了」。
四、戶外踏青:偶爾讓孩子接觸大自然,也是親子共遊、同樂、陪伴的好策略。至於出遊形式,也可由親子共同來討論、規畫,順便考驗孩子對行程的熟悉度與掌握度,這對孩子的學習也有積極效果,家長僅需提供想法、傾聽想法,適時介入即可。
五、與教師合作:身為教師,我最期待的便是有一群能時時關心孩子的家長,因為,有了家長的關心,我相信孩子就不容易變壞,一旦孩子沒有變壞,在課堂上就不會有棘手的事要處理。因此,我會希望家長可以陪著孩子看今天的聯絡簿寫了什麼,隨時和老師溝通;陪著孩子看考卷、課本、作業、任務單,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教師都是以學生的學習及人格做為第一優先,因此,好好的與教師合作,可以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顧。
提及教育,除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外,便是家庭教育,也是影響孩子人格性情的關鍵。一天中,孩子只有八個小時在學校,其餘時間,便需由家長規畫符合自身的親子陪伴活動。無論家長的教養觀如何,我始終相信,只要多陪伴,讓孩子在需要你的時候,能夠找到你,能夠給予解決問題的協助,能夠減少孩子的焦慮與不安,那麼就是優質的陪伴法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