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曉明
距離退休還有六、七年之久,但我從去年開始,進行幾個過渡計畫,好讓自己一旦離開職場後,不會因為終日無所事事而覺空虛。
首先,我開始挖掘家族長輩過去的歷史足跡,從他們求學、成家、就業逐一整理歸納,這些庶民史也是探索台灣早期文化生活的一種考據,有些新奇的發現是值得被記錄下來。我花了一些時間去爬梳相關史料並蒐羅考證,再利用工作之餘,慢慢用文字書寫下來,發表在一些相關刊物上。
為何要做這種吃力的苦差事,其實是年近半百的體悟:「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未來還是留下這種文字資產給下一代,比較有意義。一來讓他們偶爾在懷念我時,還可以透過當年留下的隻字片語去追憶,二來也希望他們能對於自己的根,有更深入的認識。
另外,我也開始接觸一些新領域事物,從閱讀入門,去理解這些範疇的深度。能觸發我的好奇心者,就深入去學習,無法探囊堂奧者,也不勉強自己深研,畢竟退休後的學習不是為了工作或考試,只是要讓自己的頭腦還有隨時更新新知的能力,這階段要達到完全不惑的境界,是有其難度,讓自己快活度過下半生才是省心之道。
感念生活在台灣享受豐沛的醫療資源,健保制度帶給長輩後半輩子完善的照顧,我也發願要佈施,而定期捐款贊助「台灣腦庫」協會也被我列入計畫之一。台灣腦庫的建置是為了防治與研究台灣人的腦疾病,由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教授歷經將近三十年,多方奔走下,終於在二○二三年十一月成立。
我在一次演講中聽聞謝教授的說明,才了解台灣人的大腦有非常特殊的基因,必須經由建立台灣人自己的腦資料庫系統,才能解開很多未解之謎。腦庫目前還在草創階段,需要很多奧援,我除了簽署捐獻腦同意書外,也用小額捐款來表達支持。
生命的長度有限,與其留下有價遺產,倒不如讓生命價值永續,我在退休前開啟練習序曲,無起波瀾的悠揚,即使終章只留「滿船空載月明歸」的實相虛空,這一生和煦的能量亦能溫暖來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