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浮光】 再見銅鑼灣

文/楊錦郁 |2024.03.22
341觀看次
字級

文/楊錦郁

午後,離開銅鑼灣的旅店,距傍晚回台的班機時間,還有一點空檔,同行的小兒問說,最後還有沒有想去的地方?

「誠品」,我說。

從二○一六年陪先生前來參加第十一屆香港文學節,至今已快八個年頭了,那次也是偕小兒,三人同行,而由主辦單位香港中央圖書館就近安排的旅店,介於天后和銅鑼灣地鐵站間,正巧這兩處我都不陌生。當先生開會時,母子倆則各尋去處或會友不一。

我在大二初訪香港時,正逢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第三部《寂寞雲園》裡所描寫的一九七○年代,彼時彌敦道、半島酒店、天星碼頭、中環、蘭桂坊、太平山都是遊客朝聖的熱門景點。大學剛畢業,又去玩一次,年輕的自己被香港的華洋風情,喧鬧市景深深吸引。婚後,偶爾呼朋喚友或攜老扶幼,尖沙咀、旺角、鯉魚門、海洋公園、赤柱,到處遊歷未曾去過的地方,吃喝採購,同行者各取所需,滿載而歸。

日後,因為先生從事香港文學的研究,結識不少香港學者和作家,常應邀前往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我和孩子於是跟著住過沙田的中文大學的學舍,從學校下山要坐公車,到沙田換火車,然後再換地鐵到九龍鬧區或港島。慣常在彌敦道活動的時間居多,對港島沒那麼熟悉。

時光更迭,心境也跟著轉變,慢慢覺得彌敦道過於嘈雜。那些年仍去香港,偶爾住到港島銅鑼灣的利園酒店,發現附近的街巷一間間特色的傳統店鋪,充滿印象裡的香港傳統。隨著我對銅鑼灣熟悉,日後到港島,就固定住到這家酒店。

銅鑼灣由主幹道軒尼詩道畫分為面海和靠山兩大區塊。面海的一邊有座寬闊美麗的維多利亞花園;利園酒店則在靠山的這一區,街道坡度不大,我喜歡從飯店往下走,穿梭在窄小彎曲街道,佇足在小小的甜品店前,研究那些不甚熟悉的甜品品項,還有茶檔的凍飲、三文治,這些小食彷彿只有香港限定;燒臘店的櫥窗總讓人垂涎;藥妝店則有引人入內的魅力。我常特意經過一家不起眼的老上海小館,那家小館的店門口,一邊是爐火架,上疊一層層小龍包的蒸籠,蒸氣上騰,另一邊擺著中型的水族箱,箱內飼養河鮮青蟹,當大匣蟹出產期,水族箱前的陳列櫃上,依斤兩重,整齊的擺放大匣蟹;門口處且兼賣些南北乾貨,地上肆意堆放塔塔菜、黑葉或奶油白菜,這些是我在台灣少見的,免不了多看幾眼,想像它的味道。

那時,在利園酒店旁波斯富街的利舞台猶在,拱頂式的西方歌劇院建築,成為我穿梭街道時,尋找旅館所在的地標。利舞台在一九九一年拆除,改建成二十五層的利舞台廣場新建築,於一九九五年開幕後,成為當時香港最高的商場。至於我們常落腳的利園酒店也在一九九四年拆建,改建為商城,此後我到香港便沒有固定的住處。

一九九七,香港經歷了一場主權轉移的重大歷史事件,那時行將邁入四十的我,隨著年歲增長,失去過往擁抱繁華香港的熱情,同時間,在報社副刊工作之餘,世界地圖上的其他旅點也在我面前開展,我清楚香港已成為年輕時喜歡去的城市,此後多年未曾再去。

二○一二年,為了踏查我博士論文研究對象——晚清「一代詞人」呂碧城居士晚年在山光道的生活以及在東蓮覺苑的最後日子,我重返銅鑼灣,由那裡轉車到山光道。山光道是一條坡道,在利園酒店後面的山坡,山坡的最高處是香港馬會的會所,至於呂碧城在一九四○年初住過的舊址,已經不復可尋。

雖然此行沒有找到呂碧城的舊址,但我在東蓮覺苑裡有些收穫,而且以銅鑼灣為轉乘點,對我也沒太多的困難。匆匆走在多年未到的街巷,熟悉又陌生,利舞台劇院改建的利舞台廣場大樓和十幾層樓高的時代大樓連成一氣,而原本利園酒店的方向,如今高樓林立,造型接近,我已失去在這裡出入的座標。所幸,往軒尼詩道方向走下坡,隱在窄巷裡的那家老上海小館還在,我其實只光顧過一次,一個人點了一隻大匣蟹,當服務生送上一隻蒸得恰如其分的蟹和一杯熱薑茶,我因而有了新的味蕾經驗。

不過在失去銅鑼灣舊地標的同時,卻誕生了一座新地標,讓我抱持一定要去朝聖的心理,那是位在軒尼詩道上希慎廣場八、九、十樓的誠品銅鑼灣店,甫開幕的誠品銅鑼灣店,書量超過三十萬冊,不但是香港最大的書店,也是誠品海外的第一家分店。在熱鬧的商圈成立靜謐的閱讀空間,誠品標櫫的是「躍動城市中的心靈停泊港口」。

書店位在高樓,想造訪「心靈停泊港口」,需要搭乘手扶梯直上。過去經驗裡的手扶梯都是一層的高度,但書店的手扶梯一次長達三層樓,筆直而上,透過扶梯旁的大幅觀景窗,正好得以俯瞰下面街道的熙攘人潮、穿梭的叮叮車,以及不間斷的車流。隨著扶梯的速度,從底層的喧譁,瞬間轉換到沉靜的書店入口,訪客彷彿也經由這個直達天梯,調整好好進入另一個心靈空間的準備。

此後,誠品銅鑼灣店成為我每次必訪的地方,還曾經在書架上看到自己和先生的作品,有種他鄉意外遇故人的喜悅感。

就在誠品銅鑼灣店開幕該年,外甥從紐約大學研究所畢業,隻身到香港的外商公司就業,我因此和姊姊去香港探望過他幾次。外甥租處在天后地鐵站附近,我們常在晚餐後沿著軒尼詩大道往維多利亞公園的方向散步,來到熱鬧的銅鑼灣,我會說去誠品看看,重複一次次的朝聖過程。幾年後,外甥調派深圳,姊姊改飛深圳看孩子,我興趣索然,未曾陪同前往,也不再頻飛香港。

至於二○一六年那趟,所以陪先生去參加第11屆的香港文學節,主要是活動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方圓正是我所熟悉,加上小兒讀大學那幾年經常出入香港,母子懷著去看久未謀面朋友的心情,相偕同行,當然我也去了誠品銅鑼灣店,看到它依然是昔日沉靜的樣子,感覺文字的書寫和閱讀還是有希望。

大疫之後,二○二四再回銅鑼灣,仍是想見舊友的心態。自二○一九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年中的反送中運動,我透過電視螢幕看到一幕幕病亡、一場場的抗爭,後者的背景更常出現在我熟悉的軒尼詩道,這樣的景象讓我不忍多視,卻也加深重回的心情。

而今,離開這家我初訪香港即已營業、面對維多利亞港的優雅旅店,我感覺心裡有點空虛,過往熟悉的銅鑼灣不再,眼前到處是一棟棟新建的商城,商城裡比鄰大同小異的商店和食鋪。我去了時代廣場、利舞台商場,發覺街巷裡的茶餐廳、燒臘店消失,老上海小館也不見,多的是日本拉麵店、韓國餐廳、台灣小吃店的異國情調。在商城間轉來轉去,卻找不到誠品書店的位置。

離開銅鑼灣往機場前,當我回覆完小兒的問語後,他帶著我迅速的找到通往書店的高層手扶梯,站上手扶梯上,我感覺到它的高度和速度,讓已不再年輕的自己,雙腳微微顫抖。當看到出現眼前的誠品銅鑼灣書店仍保持往昔的格局和沉靜時,我不禁暗地高興,能在這趟香港行結束前,找回自己熟悉的的座標,在銅鑼灣中定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