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如何解脫末期生命困境—— 生命延畢生的解套之方(六)

文/慧開法師 |2024.03.03
55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我們要徹底打破及改變對於「死亡」的傳統迷思與舊有成見,將普世大眾所恐慌畏懼的「死亡來臨」,轉化、提升為正面迎接「往生佛國淨土的殊勝契機」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談到有關「生命永續」的「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之重要性,因此,我們必須要重新認知「死亡」的本然面貌,以及理解其正面意涵,還要能夠坦然面對「死亡」,並且欣然接受「自然死」的來臨。

接下來,我要再進一步為大家說明,如果我們想為已經陷入末期生命困境的親人實質解套,有下列三項極為重要的「思想建設」內容,必須要具體實踐:

首先,我們在認知上,必須徹底打破及改變自己和全家人對於「死亡」的傳統迷思與舊有成見,重新探究、認知與理解「死亡」的本然面貌與正面意涵。

其次,我們在心態上,必須要坦然面對有情眾生「一期生命」的「死亡」,而且要將「死亡」正觀為一切有情「生命跑道的轉換與提升」,而非「生命的終結與斷滅」。

然後,我們在實際面臨「死亡」與「臨終」的實務處理上,必須要將普世大眾在面對親人的「死亡來臨」時,所表現出恐懼、慌亂、畏縮的態度與行為,轉化並提升為正面迎接「往生佛國淨土、上升天國或者乘願再來」此一殊勝契機的具體實踐。

有關以上所述這三項「思想建設」的具體實踐,必須是全家人有志一同的團隊合作(Teamwork),不能靠家庭或家族中只有區區一個人「單兵作戰」,或者僅有少數人「孤軍奮戰」,而其餘大多數人都不認同、不接受、不配合,乃至不願意或者不明了應該要幫助末期親人朝著「往生」的方向努力,如此就很難達到任何預期的善終結果,最後的結局往往就是病人拖到「多重器官衰竭而死」,然後家人抱憾終生。

最理想的情況是,全家人都能夠信受奉行上述三項「思想建設」的內容,而且能夠形成共識,同心協力以及分工合作,極力幫助末期親人朝著「如願往生」的方向共同努力;然後採用我傳授給大家的心法祕笈:「在病人耳邊用溫馨的言辭,開導他放下世俗的牽絆以及對病體的執著,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或者乘願再來),再為他誦經、念佛及回向。」即使病人已經嚴重失智、痴呆,或者陷入深度的昏迷,或者類似植物人狀態,也不足為慮;只要我們具備了上述三項「思想建設」的實踐功夫,然後運用「信念、心念與意念」的力量,觀想有阿彌陀佛、西方三聖與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不斷地用溫馨的言辭以及堅定的信心與意念,跟病人的潛意識溝通,持之以恆,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功效及感應,能夠讓病人順利地解脫被病體桎梏的困境,最終沒有痛苦地自然捨報,安詳地如願往生。

為了幫助大家能夠深入地了解有關「死亡」的本然面貌與正面意涵,達成上述的三項「思想建設」,請各位讀者認真參閱下列這幾篇文章:

收錄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書中有三篇文章:(1)〈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頁44~48;(2)〈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生命的未來出路〉,頁49~53;(3)〈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頁178~189。

收錄在《生命的永續經營》(上冊)中有二篇文章:(1)〈「生死輪迴的現代探索與解讀〉,頁260~319;(2)〈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及至與奧祕〉,頁320~345。

收錄在《生命的永續經營》(下冊)中有三篇文章:(1)〈一期生命自然謝幕的歷程〉,頁102~136;(2)〈末期臨終病患通訊網生輔導實例〉,頁261~305;(3)〈從長命百歲到無量壽〉,頁306~379。

思想貫通,啟發信仰;信仰堅實,生出力量;與佛法相應的信仰力量,可以貫穿十方三世

我在上節文中說道,即使病人嚴重失智、痴呆,陷入深度昏迷,或者類似植物人狀態,我們仍然能夠為病人解套,對此大家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所以我要再為大家做一些心理建設。

距今一百年前,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的第一講中,開宗明義地說道:「大凡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了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道理,貫通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也與佛法相互呼應,十分契合我所講的末期臨終關懷的心法祕笈。

根據孫中山先生所說,我們要先研究事物當中的道理,思想貫通了以後,便生起信仰,這樣的信仰就不是無知的迷信,而是通達道理之後的智信,所以能夠出生力量。(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