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別有天地非人間 (六)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七、思想萌芽時期
當年我會去讀省立板中,是中和國小六年級級任導師王昭一老師的建議。那時候台北市初中聯考第一志願的學校是大同中學,王老師分析我歷次模擬考的成績,如果參加台北市初中聯考,上榜沒有問題,但要進第一志願,並無十足把握,因此建議我報考省立板橋中學初中部,但是板中初中部未在台北市初中聯考之列,是單獨招生。當年的考試科目就是國語、算術二科,那一年板中的考題出奇的難,其中有一道算術題,我到現在還記得,我的成績超過錄取標準二十五分。
如今回想起來,要感謝當年王昭一老師的建議,讓我有一個正常而充實的初中生活,沒有受到升學惡性補習的荼毒。如前文所述,因為二年後(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將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板中將停招初中部,專辦高中,所以重點放在高中部,對於初中部似乎有些放牛吃草的意味,不過也有其好處,沒有因為獨重升學考試而影響正常教學,頗有五育並重的氛圍。
學習態度與習慣的養成
我在初中一年級上學期時,有一件事對我的學習態度養成,有極大的助益。剛上地理課時,任課老師有點年紀,講話又帶有家鄉口音,一開始我不是很專心,第一次無預警隨堂抽考,全班有三個人不及格,我是其中之一,結果被叫上講台打手心,還罰抄寫課文三遍。經過這一次教訓,以後上課時聚精會神,一堂課下來,老師教的差不多都記在心裡,隨堂抽考也幾乎達滿分,月考前不用開夜車準備,稍加複習就可以考得很好。不單是地理課如此,其他科目也一樣,每一堂課都上得很實在,課後只需複習,不需再追補學習,所以課餘可以盡情看我喜歡看的書。
牯嶺街舊書攤之緣
上了初中之後,媽媽開始固定給我零用錢,一個星期大約五塊錢,我沒有吃零食的習慣,所以很少上福利社買東西,零用錢都省下來買書用。那時每個班級都有用班費訂閱報紙,我們班訂的是《中央日報》,我除了喜歡閱讀副刊文章外,還特別留意新書出版的消息和廣告,看到喜歡的好書,就先存錢然後到郵局劃撥訂購。
無意之間我聽到班上同學說,板橋有家專門賣舊書的書店,就特地跑去逛,找到不少喜歡的好書。後來又聽說,台北市南海路建國中學附近有一條牯嶺街舊書攤,就利用假日懷著尋幽訪勝的心情,從中和搭公車去找。哇!真不是蓋的!整條街都是舊書攤有上百家之多,來逛的文人雅士也不少。牯嶺街舊書攤就成了我假日流連忘返的地方,上了建中之後,更因為地利之便,成為校園學習生活的延伸,很可惜後來因為都市更新計畫,使得它逐漸凋零而走入歷史。
我在牯嶺街尋寶蒐集到的舊書不限領域,範圍內容包羅萬象,古今中外都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還包括辭典、字帖、樂譜、地圖…等等。記得初中二年級時,有一次去牯嶺街逛書攤,看到幾本好書,身上帶的錢,剛好夠買書。如果全部用來買書,就沒有車錢了,如果要留下車錢,就不夠買書,如果這次沒買下來,下次再來,恐怕書早被別人買走了。最後決定買書重要,大不了不坐車走路回家,就歡歡喜喜地擓著書,從牯嶺街走路回中和。
求學大方向的確立
當時有個「今日世界出版社」,出了許多有關地球科學、古今天文的科普類書籍,我從牯嶺街蒐集到不少他們出的書,引起我高度的興致。從這些書中,我讀到古希臘及西歐數學家與物理學家諸如畢達哥拉斯、哥白尼、伽利略、刻不勒、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的宇宙觀思想,他們都認為整個宇宙就是數學的結構,想要探索了解宇宙的奧祕,就要先懂得運用數學的語言;因此,數學對我而言,充滿著解讀宇宙奧祕的美感,有著非常強烈的吸引力。
原本我在小學的時候就喜歡數學演算,而後在初中這段時間,又讀了不少有關數理科學的書,在初二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將來會以數學、物理作為學習的方向,後來在考大學時,真的就以台大數學系及清大物理系作為第一及第二志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