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最近,有一些教師、家長團體,正討論關於親職教育、家長教養的問題。從這些問題的研討,不難看出時代的演變,讓教師、家長對於彼此的合作、信賴與互動,都有程度上的改變。不可否認,時至今日,家長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也成了極重要的話題。
許多研究都指出,如果家長好好陪伴孩子,將會讓孩子有正向發展,反之亦然。現今,也有許多家長,慢慢意識到「把孩子送到安親班,不如多陪孩子」的理念;甚至還有另一派學者提出,若加班賺錢只為了繳交安親班的學費,不如準時下班,把錢花在孩子的生活開銷上。當然,理想上是大人能準時上下班,孩子也願意在家和長輩共學,然而,現實上,則有不同的情況。
我日前到芬蘭參訪,觀察到芬蘭是沒有安親班的,也就是說,孩子放學後,會有三種選擇:
第一、孩子自行回家,就算家裡沒有人,也可以放心讓孩子待在家裡。
第二、學校開設許多課後社團,讓孩子選擇性參加,俟家長下班再來接。(在歐美一些國家或城市,甚至推出如果家長遲到接送,還需額外付費給單位。)
第三、政府在社區設置類似社區中心,孩子可以在裡面遊戲、閱讀等。
目前台灣也有部分的作法與芬蘭雷同,只是國情的關係,尚難大規模辦理。那麼,身為家長,可以怎麼陪伴孩子呢?
家長可以在家中陪孩子寫作業,就算自己無法協助孩子解題,只需陪在他身旁即可,千萬不要孩子在一旁寫作業,自己則在看電視、滑手機,並放出音量,反而干擾孩子。倘若可以,不妨全家共同進行「關掉手機一小時」的活動,刻意練習將這一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用來陪伴孩子,強化親子關係。
家長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閱讀,就算父母真的工作、家事很忙,至少也撥個二十分鐘的時間,大人讀一、二篇文章,小朋友也讀,若時間足夠,一起針對文章來討論,甚至書寫、繪畫、聊書,都是很棒的。
目前AI、動手操作的課程很夯,父母也可帶著孩子一起玩相關的遊戲、創作,如機器人、程式語言、積木、拼圖、桌遊等,或是語文類、數理科學、藝術健體等活動,都值得親子一起參與。假日,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到戶外走走,接近大自然,一來對生活體驗有幫助,二來也能強身健體保視力,三來對心靈提升亦有幫助。過程中,看看山海,摸摸泥土,聞聞花草香,都是很好的五感刺激。
我也鼓勵父母帶著孩子參加各類型活動,如某些公私立單位、社區等均會辦理室內、室外的課程,這是社會教育的一環,對於親子互動也有相當程度的幫助。孩子可以從中學習人我互動,發掘自己的潛能,進而展現自己的專才。
親子陪伴,已被證實為孩子個體發展上很重要的過程,輕者影響家庭關係,重者影響孩子在學校及社會上的表現。父母們應不難發現,所有的社會問題,均根源於家庭教育,因此,親子陪伴是目前在探討學生行為表徵與人格發展時,極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