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照由左至右為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吳承學、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高血脂患者陳先生、北醫附醫醫務部主任黃群耀。圖/台灣心肌梗塞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農曆新年,是國人佳節團圓重要時刻,然而,過年時節氣溫驟降,血管可能急遽收縮而引起急性心肌梗塞;除此之外,發生腦中風的風險,也激增2.9倍,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氣溫每降低2.9度,腦中風機率也會增加11%。而導致國人暴露於急重症風險的原因,與代謝症候群,特別是長期被忽略的「高血脂」問題有關。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響應衛福部國健署慢性病防治,攜手國健署於農曆年前宣導「降血脂抗心梗 齊團圓過好年」,針對血脂議題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自身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尤其以「降血脂」對抗心肌梗塞。
高血脂患者陳先生的父親,十年前就因未正視高血脂風險而發生心肌梗塞,他自己也在36歲時,發現血脂數值呈現赤字,且短短三年內病程惡化,就醫時已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所幸,父子倆人透過穩定服藥,穩定控制疾病至今,陳先生也可以重返棒壘球場奔馳、自由揮灑汗水。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強調,若觀察國人對於「三高、二害」的認知,可以發現高血脂民眾的診斷率僅約五成,也就是有一半的病患,完全忽略自己的疾病。
他提醒民眾,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那麼遍及全身的血管,可能由暢通變阻塞,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隨時可能找上門。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指出,膽固醇控制是一種個人化的療程,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控制標準不同,健康民眾控制於130 mg/dL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為了避免應分別控制於70 mg/dL和55 mg/dL以下。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特別製作一支衛教動畫、以及五支專家影片,用短短三分鐘,幫助國人了解「如何輕鬆查閱自身血脂數值、血脂數值重要指標、血脂控制迷思、血脂治療選擇、以及日常生活管理」,幫助患者暢心無阻,推動「心」健康,系列影片已於《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之衛教專區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