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課程專家】王玉蘭 36年扎根特教第一線

文/記者趙彩琳、熊軒昂  |2023.10.15
428觀看次
字級
王玉蘭帶學生到天津參加全國特奧比賽。圖/新華社
腦性麻痺學生畫自己與王玉蘭在一起。圖/新華社

文/記者趙彩琳、熊軒昂 

三十六年前被分配到特殊教育學校的那一刻,王玉蘭的內心是抵觸的;嘗試一年後,她卻主動選擇留下,用愛和溫暖來陪伴殘障學生。

一九八七年,品學兼優的王玉蘭從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昆明市盤龍區培智學校,這是雲南省第一所專門教育智能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作為第一代培智教育終身特教人,王玉蘭潛心鑽研教學,用專業專注促進特殊學生適性發展,用三十餘年從特教「小白」成長為一名特教專家。

曾經猶豫是否繼續

「剛得知工作的消息時,我一時難以接受。」王玉蘭說,她在師範學校接受的是普通學生的教學訓練,面對完全未知的領域,她很猶豫。

初到特校的王玉蘭每周有三十節課,每周工作六天,除了上課,幾乎沒做過飯的她還需要和其他老師一起劈柴燒火、買菜,給學生做早餐和午餐,有時還要給尿褲子的學生清洗,工作任務繁重且困難。

「在師範學校,我的語文和數學教學都學得很好,教案也常被當做優秀案例表揚,但在特教學校的第一堂課,沒有學生理我。」王玉蘭說,自己以往學習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完全沒用。

為了更好開展工作,她沉下心來,逐家去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殘障情況,根據不同學生的殘障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在教學實踐中反思總結、主動學習,慢慢摸索合適的教學方法,也愈發意識到這份工作的意義。「這群學生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時光都在我們這裡,我們要用專業知識為學生提供伴其一生的發展支持。」王玉蘭介紹說,特教學校的生源複雜,以智能障礙為主,也有自閉症、腦性麻痺、低視力、聽障等情況的學生,對老師們的專業要求較高,特教老師是孩子們的陪伴者、守護者。

王玉蘭希望學生們在接受教育後,能夠成長為獨立的個體,可以融入社會生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命價值。多年過去,學校四易校址,學生一波又一波來,曾經一度內心抵觸到這裡工作的王玉蘭,卻毅然選擇了留在這裡。

她說:「特殊教育是尊重差異生命的教育,當我們去支持每一個生命成長,我們自己也得到了最強的生命成長的力量。」

手寫獎狀至為珍惜

從對特教一無所知到成長為雲南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特殊教育課程專家,王玉蘭收穫了很多榮譽,但她最珍惜的是一張學生為她手寫的獎狀,上面寫著:「王玉蘭同志,您在盤龍區培智學校教學生怎麼做個好學生,被評為優秀獎。」

王玉蘭和盤龍區培智學校的老師們積極探索出一套以國家課程為指導,包含言語康復、動作康復、自閉症教育康復、情緒行為干預四大類康復需求,及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1+4+X」校本課程體系,針對性為學生提供補償性教育及潛能開發課程。

從最初的三個老師、十七個學生,到現在的五十多名老師、約一百八十名學生,發展為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中職中專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自二○一四年起,學校還在輪滑、游泳、籃球等項目為大陸特奧賽輸送了運動員三十餘人,獲得一百多面獎牌。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