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隨筆】《瘂弦回憶錄》猶如一部近代史 和台灣文壇的縮影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2023.09.24
414觀看次
字級
《瘂弦回憶錄》 圖/洪範書店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瘂弦回憶錄》是2015年由瘂弦口述完成,辛上邪記錄。當年瘂弦83歲,成書則在2022年,由洪範書店出版,想來他今年已過90大壽了。大家應慶幸這本回憶錄十幾年前就進行了,瘂弦當時記憶還清晰,許多幼年之事和文壇人事,還記得一清二楚,真的是一部活字典似的。

瘂弦是一位現代詩人,是台灣歷史最久的《創世紀》詩刊三位創辦人之一,自1954年創刊到現在,從未中斷。這本詩刊培育、延續、團結了台灣詩人和詩界,是今日新詩盛行不輟的基礎。後來,瘂弦應邀擔任《聯合報》副刊主任,他當編輯人卻也掀起報紙副刊繁榮興盛的年代,與《中國時報》高信疆先生主持的人間副刊,兩強良性競爭,帶給台灣文學史的新風貌。

少年讀物奠定基礎

瘂弦在當代文壇貢獻如此顯著,大家可能以為他來自書香世家。其實,他出身於河南窮鄉僻壤,又成長於抗戰動亂世代,17歲離鄉,當流亡學生,輾轉大江南北,吃盡苦頭,後來隨著孫立人將軍的新軍來台,當過一陣大兵後,隨後考上政工幹部學校戲劇系,成為職業軍人,之後因為熱愛文藝和寫詩,與張默、洛夫、司馬中原、朱西甯等,形成中華民國史上「軍中作家」、「軍中文藝」的大時代。

 瘂弦最初寫的詩,靈感或字句多以歌頌故鄉的風土、人情和家人為主。瘂弦說:「我自己的文學有兩個源泉,一個是母親,一個就是故鄉。」遠離家鄉的流亡學生生活,動蕩不安的逃難過程,孤單來到台灣的窮苦軍人待遇,使得他把情緒都發洩在思念家鄉和家人的詩句上。

這本《瘂弦回憶錄》前三分之一篇幅,幾乎都寫他河南的家鄉,自家的村落、外婆的村落、何南南陽縣城的點點滴滴,寫來猶如舊日的黃土、黑土高原的土地重現。我們也才知道中國北方的鄉下是普遍、普遍的窮困。

瘂弦是因為父親後來到縣城公民教育館工作,每天用牛車載運圖書到各村落給兒童閱讀(就像現代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巡迴車或佛光山的雲水書車一樣),瘂弦跟著父親當小幫手,也跟著村童讀許多兒童、少年讀物的關係,奠定了他的文學素養基礎。故讀其回憶錄,方知瘂弦能寫詩,是有文學淵源的,加之動亂的流亡生活,讓他寫的詩更具真實的時代特色。

半部台灣文壇史

本書中半部,寫流亡生活,其流徙動蕩,令人驚心動魄,國民政府遷徙來台的過程,等於也呈現其中,1940到60年代的歷史,幾乎也濃縮在書中這部分了。

 書的後半部,則等於是半部台灣文壇史,雖是《瘂弦回憶錄》,其實也到處介紹其他詩人、作家,瘂弦在這篇幅,雖然主要在介紹《創世紀》詩刊,卻好像捧著詩刊,為你講哪個詩人的生平和其詩作的特色等。許多詩人也寫散文和小說,自然他也延伸介內容到整個文壇了。書中所提到詩人或作家,至少有兩、三百人吧!他們都與瘂弦有所串連,故說是台灣文壇人物誌是這書中的主要篇幅,並不為過。

比較可惜的是瘂弦主編聯副二十年的生涯,其過程在回憶錄竟從缺,這是缺憾呢?還是瘂弦認為他本來是詩人,詩的生涯和影響,才是他該有的回憶?有待讀者自行解讀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