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職場最前線】職場的跨文化衝突與應對 文/Sunny |2023.09.02 語音朗讀 2551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 文/Sunny隨著全球化發展,即便在台灣的職場,同一個辦公室(部門)有不同國度的員工,或不同年齡、語言、宗教及性別……同仁的情況日漸普遍,當遇到跨文化衝突事件時,如何了解及接納彼此觀點,順利化解衝突,減少因此而形成的對立或負面情緒,成為新世代的職場課題……跨文化工作團隊愈來愈普遍,它有時是一群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語言的人,集中在同一個辦公室或部門內工作;也可能是在本國或國際企業工作的員工,經常和位在不同時區的同仁或團隊,一起上線開會討論或共同協作工作……進外商遭遇文化衝突身處社會文化多元、市場經濟開放的台灣,長久以來,本地人才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程度的商業交流和經濟合作,而隨著不同國家的外國公司相繼進入台灣市場,也提供許多跨文化的就業機會,讓心嚮往之的年輕人,有機會躍升國際職場!對台灣年輕人而言,有機會進入位於本國的外企,工作環境可以接觸到他國文化,外在大環境卻是自己熟悉的風土人情,待遇也相對比本土企業好一點,普遍而言欣喜會多於恐慌,但也因此,在遭遇職場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甚至是衝突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應對。相異引發衝突乃常態 跨文化團隊通常會因為成員來自不同國家或背景,帶來多元視角和各具優勢,激發出全新的創造力,但也可能因為彼此不了解、不習慣,面臨溝通障礙、文化衝突和協調困難等挑戰。畢竟,和來自不同背景、信仰、價值觀或觀點的人一起工作,很可能因為不同的文化視角,或對事情的理解和目標設計有著不同的期望,因而產生或多或少的文化衝突。衝突起因處處皆踩雷 職場上常見的文化衝突,最常肇因於宗教信仰、種族、國籍、性別認同、教育,或甚至只是因為年齡差距而導致的代溝所引起。至於台灣職場常見的文化衝突,主要會發生在:因為時間觀念、權力分配不平等(或稱為權力距離)、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指社會能多大程度去容忍未來的不確定性)、長期或短期導向……等方面的觀念差異上。 入境隨俗未必是正解例如,台灣人可能覺得美國人說話太直接,很不給人面子;德國人太愛批評;英國人太含蓄保守;日本人太過謙虛有禮貌;而澳洲人太喜歡自嘲且自以為幽默……其實,不同的文化養成,對於如何處理和解決衝突,本就會有不同的偏好、模式和規範,很難說誰對誰錯,或誰好誰壞,也不一定「入境隨俗」或「蕭規曹隨」就是正解。期望落差方向各不同例如,美國或德國文化,傾向於直接和明確的溝通,過程中若產生負面情緒,就各自私下處理;反之如中國或日韓等東方文化,則傾向於間接和隱性的溝通,會兼顧到對方的尊嚴和「面子」,同時也較傾向以上級長官的指示為遵從指標。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對彼此的信息有相互衝突的期望時,就可能會導致誤解或感覺到被冒犯。此外,對於如何在工作場所表達和管理情緒,也常會有不同的習慣和期望。理解接納還要多包容例如墨西哥或義大利文化,傾向鼓勵情感的直接表達,所以一見面就會抱來抱去,也認為可以「一抱泯恩仇」,不必一直記掛著不愉快的事;但另一些國家,如芬蘭或新加坡文化,則傾向於強調情感克制和控制,很多情緒被積壓在各自心裡,可能很久以後才知道:原來對方早就不爽你了。 既然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面對另一方的情緒反應或風格,很可能會導致衝突、誤解或判斷,那麼當處在一個跨文化環境中工作,一定要多理解不同國家的人,在對人對事上的不同處遇之道。智慧化解靠彼此學習更重要的,是不妨試著學習以對方習慣的解決問題方式,來進行溝通或處理衝突,如此,將有更大的機率讓對方接納你的意見和想法,畢竟,在你先認同對方的溝通模式下,對方自然而然會態度軟化許多,事情也將變得比較容易溝通和推進。總而言之,如果企業可以事先注意到辦公室跨文化議題,並有效管理因文化產生的衝突,文化衝突反而可以成為組織學習、成長和創新的機會,讓員工間彼此截長補短,創造出最佳的競爭力。(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在台外商進化論 近代在不同時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公司,相繼進入台灣市場,提供各國人才就業的機會。台灣的外商公司潮,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大量引進的日本企業和商品,所以長期以來,日本商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外商來源國,知名的索尼、東芝、豐田、日產、三菱、鈴木、三井、大林組、無印良品、富士、花王、樂天、明治、森永、雪印、日清……都是國人耳熟能詳的日商。國民政府遷台後,政府開始與歐美等西方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美國後續對台灣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也開始有美國企業和商品進入台灣市場。這可視為第2波進入台灣的外商潮,也讓美國成為台灣第2大的外商來源國,在台灣知名的美國企業有微軟、蘋果、英特爾、高通、惠普、戴爾、摩托羅拉、可口可樂、麥當勞、星巴克……等。1970年代起台灣經濟起飛,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加上之後力推「南向政策」,不僅台商大量前進東南亞,香港、泰國、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印度……等地,皆有企業來台灣插旗,只是規模尚無法躋身國際級企業。其後台灣開放了對外貿易和投資,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來台設廠或合作,歐洲各國逐漸成為台灣第3大的外商來源地區,台灣的知名歐洲企業如西門子、飛利浦、愛立信、巴斯夫、拜耳、奧迪、寶馬、路虎、香奈兒、LV……等,在台灣皆十分活躍,法國在台商會更具有相當影響力。經濟富足後的台灣也開始對外投資,特別是台商大批進入中國大陸設廠與投資,啟動了大中華地區的商業合作,讓兩岸的工作機會直接交流起來,不過中國企業想要來台設置分公司,普遍受到法律限制。 前一篇文章 【友善職場 系列3】宏全國際 用心照顧每一位員工 下一篇文章 Z世代 工作態度與職場期望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裝忙的時代結束 擁抱AI 展現價值業務力 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 作者其他文章【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巴西先生何明嘉 用愛勇敢向前行【善用 Gap Year 】把握良機自我突破與職場生力軍的另類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