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瑣談】棒球手套 小歷史

文/林堯 |2023.07.26
840觀看次
字級

文/林堯

小時候打社區軟式棒球,因沒有棒球手套,有過空手接球的經驗,真是痛死人了!因此很難相信,一八六九年美國職棒創始元年,當時打棒球竟是徒手接球!

一直到一八七五年,聖路易斯棕長襪隊(St. Louis Brown Stockings)二十一歲菜鳥外野手查理‧韋特(Charlie Waitt),被告知將在下一場比賽替補一壘手。這個任務讓他有些畏縮,比賽前一直忐忑不安,難以成眠,因為他有過兩次刻骨銘心的經驗。

為減輕接球時的衝擊,當時的球員會將雙手靠攏成盒狀,利用手指接擋,避免球直接擊中手掌。這種方式對外野手很有效,因為當球飛過去時,速度和衝擊力道都已變小。然而,內野手和捕手就沒那麼幸運了,那種需要近距離攔住對手擊出的滾地球、沿著一壘邊線呼嘯而來的飛球,以及隊友使盡全力丟過來的球,跟守外野完全不同。他們經常因接球而擦傷手指、手掌紅腫烏青,甚至因此骨折,但也只能把這些傷害當成比賽的一部分。

韋特決定要為這件事想想辦法。於是他戴上一般的皮手套,剪掉手指的部分,希望利用這層皮革減輕接球時的衝擊。剛開始,球員和球迷都不喜歡他的做法,認為打棒球戴手套太遜了,是軟弱的表現。

韋特承認,一開始他的確會為戴手套感到羞恥,但因為手套確實產生了保護的效果,他也就不再理會別人的看法,繼續在比賽中戴上皮手套。最後,其他選手紛紛仿效他戴上手套,就連波士頓紅長襪隊(Boston Red Stockings)的明星投手阿爾伯特‧斯伯丁(Albert Spalding),都曾為了手套的問題向他請教過。

一八七七年,斯伯丁在職業生涯最後一年轉任一壘手,也開始戴上手套,且更進一步在手套內加上一層襯墊,以加強對手的保護。由於斯伯丁備受敬重,當他也開始使用手套後,人們就認為戴手套打棒球是理所當然的事,有些球員甚至雙手都會穿戴上手套。

到了一八九六年,每個大聯盟球員都已戴上手套,球員受傷和失誤現象也因此大大減少。斯伯丁更因韋特的發想,創立體育用品公司,賺了大錢。至於韋特,在一八七五到一八八三年中,總共參加了一百一十三場職業比賽,從不曾為任何一支球隊效力過一整個賽季。不過,因為他的堅持,大大改變了棒球的歷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