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黃龍三見與見龍亭

文/洪少霖 |2023.07.19
712觀看次
字級

文/洪少霖

福建省南安市豐澤區北峰,有一道黃龍江,江畔有個「黃龍三見」的典故。

相傳,明代金雞鄉歸化里的西平山和五峰山之間經常有龍出現,天旱時向其禱告求雨總有靈應。五代時,有一位姓吳的長史登樓時看見龍,就拿起弓箭向龍射去。龍大怒,沖天而起,掀翻吳長史的樓房,同時也把西平、五峰兩山震裂。

從此,石峽夾峙,江水飛流直下,水湛而深,里人指為海眼。北宋端拱二年(九八九),黃龍現於溪南,不久,當地生員曾會中了榜眼;到了南宋干道五年(一一六九)黃龍再次出現,當地人石起宗中進士第二名。

明朝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春,南安縣人鄭普與節度推官葉遇春等人一起登上清源山飲酒,葉對鄭說:「昨日大雨中,隱隱約約看到一條龍從西方騰起。」周圍的人也證實確有其事。

正在議論間,春榜報至,金溪畔豐州人黃養蒙會試得了第二名,眾人舉杯祝賀。南安縣令唐愛因此為黃養蒙建在黃龍溪畔的「半山書屋」題寫了「黃龍三見」,鄭普作〈黃龍三見題跋〉。人們也因此把金溪到筍江橋這一段水域稱作「黃龍江」。

黃龍江畔原有文廟,現有見龍亭社區。無論古今,其旁皆有魁星閣,又名見龍亭、文明閣,初建於明代,因有人夢龍而建。鄭成功曾在那兒焚燒青衣、招兵買馬。

南明隆武二年(一六四六),鄭成功二十三歲。那年,他率領千名將士赴南安文廟焚儒巾、儒服,投筆從戎,立誓反清復明,並在那裡招賢納才、秣馬厲兵。

鄭成功當時的焚衣詞:「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鑒。」大意為:「以前是不懂事的孩子,現在是忠貞不貳的朝臣。向著或是背叛明朝,離開還是留下,各走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恭謹脫去青衣,換上戎裝,只求至聖先師孔夫子明鑒。」該詩有稟明之意,也為宣誓之詞!

魁星閣旁的焚青衣處,又名螃蟹穴,屬水窪地。舊時,該地有塊兩平方公尺呈橢圓形的小凹地,低於地面約五十公分,時有洪水挾帶泥沙將之填平;然而每過一小段時間後,該凹地又變回原狀,即使有人特意將之填平,不久後仍會下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