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夏日炎炎如何消暑,每個人多少都有些撇步。除了蹲坐在冷氣房以及沖涼之外,最常藉助的,就是取用清涼的飲品或食物以緩解身體的熱。
台灣飲品種類繁多,紅遍台灣走向世界的手搖飲是其一,而傳統的綠豆湯、酸梅湯、仙草蜜、愛玉凍或是四果冰,也都是解暑聖品。但是,有一種台中地方特色小吃──麻薏湯,就不是每個地方都見得到的,想吃還得走趟台中才能品嘗。
麻薏又稱為麻芛,指的是黃麻的嫩芽及新葉,它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會轉生成維生素A)、維生素B1、B2和多種礦物質,還含有很高的抗氧化成分。
黃麻又稱苦麻,如果沒有處理好,嘗起來會很苦。若要食用,就必須將嫩葉脈與葉梗分離,放在麻袋中加水搓揉,經過撿、搓、揉、洗等四個步驟,去除其中的黏液以及苦味。熬煮時,添加地瓜、吻仔魚,並加點太白粉勾芡,有些人還會加入秋葵、莧菜或空心菜葉,煮成一碗消暑退火聖品。
麻薏湯能夠常溫食用,也能冰鎮食用,喝起來帶點黏稠的鹹甜口感,風味獨特。盛夏時飲用,能夠降火氣、消暑,也有抗氧化、顧胃、幫助排便等功效。
黃麻並不是台灣原生植物,而是由荷蘭人從印度帶來的經濟作物,特點是耐熱。每年春天三月就可播種,發育快速,定植後約一個月便可開始採收,能連續採收到八、九月。在台灣,黃麻一般種植在彰化以北、豐原以南的區域,其中台中市南屯區因土地肥、水質美,還有大肚山台地阻擋著冬季的東北季風,最適合種黃麻。
黃麻一開始並非食用作物,而是取其根莖的纖維,作為製作麻布、麻袋、麻繩的原料。這是因為日治時期台灣大量生產米糖,卻缺乏包裝的麻袋,因此才在適合黃麻生長的台中開設黃麻田,編織麻袋備用。
明治三十八年(一九○五)六月,台中廳長岡本武輝籌設「台灣製麻會社」,同年九月在豐原成立黃麻紡織工場。經過兩年的建廠與機械裝設後,正式在豐原街十四番地運營,以栽培麻纖維,並以麻布、麻袋、麻絲製造販售為主業,於台灣本島南北及東京、大阪均設置代理店,為豐原當時極為重要的製造業之一。
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台灣製麻會社改組為「台灣製麻株式會社」,社址仍在豐原,當時地方人士都稱之為「布袋會社」。隨著台灣總督府的獎勵政策,黃麻的種植範圍逐漸擴大,鄰近豐原的潭子、石岡、南屯附近都有黃麻田。
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布袋會社被納入民營的台灣工礦公司豐原紡織廠管理。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麻布袋需求還很旺盛,黃麻種植面積也仍穩定。
然而,隨著工業升級與化纖技術的提升,天然的麻布袋無法抵擋塑化袋的競爭,黃麻的需求漸趨削減。一九五七年,位於南屯區的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以黃麻種子改良新品種,種植可食用的矮種黃麻,並在周圍逐步推廣。漸漸地,原本用來製作麻袋的黃麻被新品種取代,也才有了現今的台中特色小吃麻薏湯。
需要留意的是,由於麻薏飽含果膠、半乳聚糖等多醣類水溶性植物纖維組成的高黏膠液,因此吃起來才會有黏稠感,其中鉀離子偏高,一百公克的麻薏含鉀約六百二十三毫克,洗腎病患應少吃。
別具特色的麻薏湯,是許多出外工作的台中人懷念的夏日美食,入口的可是一股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