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動動腦】孩子的 尊重教育

文/吳娟瑜 |2023.07.19
670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吳娟瑜

近期社會上#Me Too事件沸沸揚揚,家中孩子可能似懂非懂跟著嚷嚷。

有一天,正逢下課時間,過馬路時,我和一群高年級男學童走在一起,嘻鬧的他們互相推打,有個聲音說:「你不可以性騷我。」有個魁梧的男同學竟然回話:「好啊!那我性侵你!」

忍不住的我,立刻開口制止:「這兩個詞不可以隨便講,要尊重別人。」聽到我這麼說,隊伍果然安靜下來,但是走到人行道盡頭,各自鳥獸散了,我對他們又能有多少影響呢?

家庭起源點

海馨邀老公一起來諮詢時,海馨說:「老公常在兩個兒子面前講我太胖了,或者說我的胸部像搖搖船晃來晃去,我要他尊重我的感受,他卻嘻皮笑臉說:『這是事實啊!』還轉身對青春期兒子擠眉弄眼,不當一回事,三個人笑成一團。」

「曹先生,請問老婆的感受是什麼?」,我請教海馨的老公。他回覆:「她太計較了,家人都不能開玩笑,那︱︱還算是家人嗎?」

曹先生還沒抓對老婆深沉的挫折感。我再問一遍:「我是請教你︱︱老婆的感受?」

「她就一本正經在生氣啊!」曹先生總算進入狀況了。

「請問她在氣什麼?」我繼續請曹先生體會老婆真正的感受。

「不清楚,就常看到她愛生氣。」

接下來由海馨談到內在感受,她說:「兩個兒子慢慢長大,他們看到爸爸常常從我的身材、打扮或是講話的方式開玩笑,我說︱︱你要尊重我,孩子到學校、到社會上才懂得尊重女性。」

海馨講到重點了,如果原生家庭的夫妻互動模式是男高女低,爸爸總是占盡優勢,從語言、動作、眼神貶抑了媽媽,家庭的平權教育又如何啟動?

保持距離,以示尊重

孩子的尊重教育不只是兒子需要,女兒一樣需要學習,其中包括如下三種「距離的拿捏」。

第一:身體的距離

未經許可,孩子不可過於靠近同儕,例如:排隊、運動,或是玩遊戲時,需尊重「空間分寸」,萬一過度「親近」,讓對方感到「不舒服」,這時需要立刻調開位置,並且說:「對不起。」

第二:情緒的距離

不可以隨意用語詞、眼神或動作,將輕蔑的、憤怒的,或樂不可支等的情緒對待他人,造成對方身心受創,或感到莫名其妙的難受。

第三:內心的距離

有的人誤以為「自己想的」和「別人想的」是一樣的,以致動手動腳,或講一些冒犯的言詞而不自知。殊不知,每個人的內心有不同的感受和評斷,不是「自以為是」就可以「為所欲為」的。

父母謹慎為要

在#Me Too意識愈來愈清晰的世代,從小需要在家庭學習正確的尊重,把身體距離、情緒距離,和內心距離拿捏好,不做出讓他人「不舒服」、「被侵犯」感覺的相處。

當然,孩子們經由父母在家學習正確的引導和演練,明白當旁人做出踰越「身體距離」、「情緒距離」和「內心距離」時,自身是需要出聲制止,或身體跳開或大聲求救,這才是自保之道。

最終,海馨和老公離去時,他們終於有了共識,尤其是曹先生,他不再爭辯、不再嬉鬧,他明白「身教」將是給兩個兒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