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94】穆圖善用藝術 彰顯其高度人文價值

文/楊慧莉 |2023.07.01
8594觀看次
字級
穆圖放進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築牆面壁龕的女神作品,在疫情爆發期間,適時撫慰人心。圖/推特
穆圖的第一件大型雕塑《她握有全世界》。圖/推特
穆圖的陶製病毒作品後方是另兩件作品:有著紅色標記的牆和牆上掛著的作品《沉睡的頭》。 圖/The New York Times
作品《沉睡的蛇》影射當代過度消費的問題。 圖/NPR
穆圖認為,藝術是一種比文字還古老的語言。圖中作品為去年創作的作品《在兩艘獨木舟裡》(In Two Canoe)。圖/The Art Newspaper
穆圖的拼貼系列作品《不同階級的子宮瘤顯微解剖學》部分。圖/推特

文/楊慧莉

藝術,對許多人來說,高不可攀。不過,對在美國發展的非洲藝術家穆圖來說,藝術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它是人類表達自我和溝通的重要媒介。在她眼中,藝術高貴不貴,人人可親近並藉以轉化經驗、迎向未來……

發覺真理
藝術之用亙古不變


萬格奇‧穆圖(Wangechi Mutu, 1972-)是出生於肯亞奈洛比的美國視覺藝術家。她的作品加入了畫作、雕刻、拼貼、影片、裝置和表演藝術等元素,創造出一尊尊混合物種,藉以探索權力、文化、女性主義、殖民史和全球消費。

穆圖的藝術創作展出現在全球各大城市的知名博物館和畫廊,如倫敦、香港、威尼斯、布魯塞爾等。二○一九年,她曾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前展出四件象徵性的銅雕。最近,她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個月的新作品個展《萬格奇‧穆圖:交織》(Wangechi Mutu: Intertwined)。

個展有整體性

出生於上個世紀七○年代,穆圖在九○年代搬到紐約,而今在布魯克林和奈洛比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她的創作生涯長達二十五年,《萬格奇‧穆圖:交織》展出她在這段期間的作品,有一百多件作品,分布在展場許多樓層。

近期個展可看到藝術家對於混種、動物、生物和微生物的興趣同時並列。舉例而言,有間展室把她在二○○六年的拼貼系列《不同階級的子宮瘤顯微解剖學》(Histology of Different Classes of Uterine Tumors)放在她於二○一六年開始創作的陶製病毒作品旁。有著突起和凹槽物的圓形陶土作品代表麻疹、登革熱、茲卡病毒和其他疾病。穆圖把它們看做一體:「許多文化史都跟疾病有關聯。討論歐洲人移民美洲時,不免凸顯疾病問題,疾病殺死他們自己,也因他們帶入的疾病而殺死美國人。疾病顯露人類脆弱和易受感染的一面。」

而靠近病毒作品的一面牆,牆上有紅色標記,象徵疾病或受損的肌膚。穆圖首次於二○○四年創作此牆,表達她當時在等待成為美國公民的沮喪。牆上掛著作品《沉睡的頭》(Sleeping Heads),據說她創作時心繫盧安達種族大屠殺。林林總總讓她覺得都跟跨越邊界及個人受制於殖民文化和優生學有關。

不過,穆圖卻是因跨越邊界而找到她的繆思。她曾於受訪時表示,「藝術創作和旅遊是我最好的老師。每個人都該旅遊,不是為了一睹新的事物,而是從自己身上發現新東西。」她鼓勵每個旅者都能從一個不同的視角和距離重新檢視自己的家鄉。

藝術其來有自

另外,作品《沉睡的蛇》(The Sleeping Serpent)在穆圖個展中特別吸睛。這件作品是綜合媒材,長三十一英尺,有一張躺在枕頭上的藍色瓷臉,身體被一堆垃圾信件和舊雜誌塞得鼓鼓的,影射當代過度消費的問題。藝術家說,那些填塞物是她多年的蒐集成果,「我常丟掉或摧毀一些東西,騰出新的心理和物體空間,以看清前方道路並有清晰的思考。」

顯然,穆圖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方法是透過藝術;「我相信藝術是一種古老的語言,用來彼此溝通,並邁向未來。」她的信念有憑有據,因為她曾跟朋友踏上奇異之旅,看到一些史前藝術。她們還深入撒哈拉沙漠,尋找上萬年前的藝術,結果在岩壁上發現一些雕刻很細緻的人物和動物,不管作者是誰,都顯見想被後代人看見和欣賞的意圖。

穆圖認為,藝術是一種比文字還古老的語言,人們用藝術留下給彼此的訊息。這些訊息穿越時間和文化,提醒我們來自何方。她表示,從自己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在從事藝術創作,多跟女性有關;所創造的意象也跟她在古老沙漠岩石上所看到的雕飾一樣,基本上都是我們每個人身上女性特質的樣貌。

創作連結記憶

來自肯亞的穆圖回首她的藝術之路,發現跟她的成長歷程息息相關。成長時期,她的國家曾被英國統治,好不容易脫離而獨立,又歷經獨裁總統的統治,目睹許多人因敢說真話而被消失,包括她的親戚。面對國內緊張的情勢,她很早就決定要飛出國門,藉由藝術創作,自由而無懼的與人溝通。

幾年後,穆圖已置身紐約。一開始,她不太適應大都市的喧嘩。漸漸的,她找到自己的創作節奏,並將所蒐集到、已不使用的各式圖片、信件、飾品等又剪又黏的,全部聚合在一起,變成一幅幅大型美麗的拼貼畫作。那些斷簡殘篇有時被她拼湊成想像中的環境,有些嚇人,但又很迷人。這是她創作秩序和優雅的方式,也是她記得自己是誰和來自哪裡的方式。她自認從這樣的修補療癒過程中獲得勝利。

不僅拼貼畫,穆圖也用這種方式創作出雕塑品,包括她的第一件大型雕塑《她握有全世界》(She's Got the Whole World in Her)。那些用來創作的素材,除了用過的都市產品,還有她每次造訪家鄉所帶回來的物品,如樹枝、石頭、珠子、貝殼、羽毛等。這些物品與她的家鄉魂緊密連結,用它們創作大地之后,把那些紀念物放進她們身體,完成創作者對家人和朋友的記憶。此做法也印證穆圖作為藝術家始終抱持的信念:如果我們想活在一個尚無歸屬感的地方,就要為它們創造一個更強而有力的新意象。

智慧分享
藝術世界寬廣無限


二○一八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委託穆圖創作新雕塑,博物館想把作品放在建築物牆面的壁龕裡,那些壁龕已經空在那裡一百多年了。結果,她創作出四尊樣貌不一、端坐著的女神──全都戴上金色皇冠、身穿波浪狀的銅製衣服,可以反射陽光,代表著平靜、尊嚴、非洲文化和女性神力。

巧的是,穆圖的四件女神作品放進壁龕幾個月後,全球爆發疫情。也就是在此危機時刻,四件作品扮演著守護的功能,女神祥和的面容透過陽光反射出希望和平靜的氣息,療癒了大眾的不安。

藝術不分階級

藝術作品在非常時期也能依其主題特性,發揮安撫人心的宗教功能。顯然,藝術,因與生活發生關聯,人人可親近,並非高不可攀。

事實上,穆圖相信藝術屬於每個人且人人都可創作藝術。她表示,有些人可能會比較有藝術天分,也對成為藝術家較感興趣,但藝術是許多人人可共享、共同感受的經驗之一。她壓根不相信藝術專屬有受過藝術教育或特別訓練的人所有。

另外,穆圖認為藝術創作沒有經濟、文化、媒材等限制,人們只要有創意,隨時隨地隨手都能創作,因此「藝術是最平等、也最民主的表達方式」。

穆圖開啟自己的藝術生涯時,對於專業藝術家最大的誤解是,以為藝術家一定有導師、有社群、有個人人適用的藝術架構,只要一上手,這些東西都會出現。等到她走進這個領域跟同儕討論後,才發現根本沒這回事,沒人帶領、也未必有人可以仰望,一切得自己從頭學習、自己建立社群,因為每個藝術創作者都很不同,而藝術家往往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會藏私。

因此,穆圖的經驗是每個藝術家都得摸索出自己的道路,研發出個人的藝術生態系統。換句話說,沒有一種固定的藝術型態,有多少藝術家就有多少樣態。

回顧藝術生涯,穆圖坦承年輕時會很焦慮和緊張。如果能回到過去,她會告訴自己,「你沒問題的,因為一切終會水到渠成。」

創造藝術需求

身為藝術家,她認為當藝術家最重要的是擁有敏銳的視覺智能,而這要靠繪畫功夫──非技能式的,而是用手和心將潛意識的訊息形諸於表面,然後進到真實世界,藉此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從鉛筆或其他媒材速寫裡磨練自己的直覺、誠實和正直。

穆圖建議藝術後進多逛博物館或劇院、多讀詩、多聽現場演唱,用一些方法參與文化空間,藉此增強自己的語境感,也更了解自己的角色。她認為藝術家如果想成為文化和社群中有力的聲音,尤其該理解在他們之前發生過什麼,才能藉由自己的創作,發人深省,避免重蹈覆轍。她給後輩晚生的忠告是,別低估自己的角色,千萬別把自己看作是一個需要靈魂救贖的人,而是要堅持自己與生俱來的價值和獨特角色,「如果以食物鏈來說,藝術家就是要種出人們想吃的食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