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65】威倫柏格&勃博特 各領團隊防蚊害

文/楊慧莉  |2023.06.24
7052觀看次
字級
斑蚊也是一種戶外常見的病媒蚊。圖/Pexels
威倫柏格的研究初衷是協助減輕人類痛苦。 圖/UCF College of Medicine
威倫柏格帶領團隊成功工程化的人體組織,未來可望造福相關病媒研究。圖/Phys.org
勃博特帶領團隊研發出長效天然防蚊液。圖/NoCamels
戶外活動最怕蚊蟲叮咬,不久的未來,除了直接噴在皮膚上的防蚊液,可能會有更理想的長距天然防蚊液問市。圖/123RF

文/楊慧莉

夏天來了,蚊蟲肆虐,冷不防全身奇癢無比。但,蚊蟲毒害不止於此。今有兩位科學家各領團隊對治蚊蟲之害。威倫柏格仿人體組織欲破解蚊蟲傳播病毒之謎,勃博特研發更好的防蚊液,讓蚊蟲不近身,癢癢不再來……

集思廣益
威倫柏格仿人體組織破蚊害


布拉德利‧威倫柏格(Bradley J. Willenberg)擁有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目前是佛羅里達中央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也是生物科技研發公司「Saisijin Biotech」的共同創辦人及經理,暨緩釋科技公司(Sustained Release Technologies)的股東。

創新平台抗病媒

最近,威倫柏格成為媒體焦點,與另兩位科學家一起帶領一個多專業團隊,研發出經工程化的人體組織,藉以研究蚊蟲叮咬,破解病媒蚊傳播病毒之謎。

他與科學團隊把3D毛細管生物材料填滿人體細胞,研發出工程化的人體組織,然後再注入人血。測試顯示出蚊蟲會去叮咬那些組織,並吸吮上頭的血。科學家們希望能利用這個新的「平台」,研究和了解蚊蟲所攜帶的病原體如何影響和感染人體細胞和組織。

目前,關於這類調查研究,研究者大量倚賴培養皿裡的動物範本和細胞。而今,新系統很適合研究吸血蚊。原本這種研究是在實驗室進行,但要以群落的方式培養和維護並不容易。威倫柏格團隊的工作成果日前已刊登於《昆蟲》雜誌。

蚊子常被稱為全球最致命的動物,因為牠是許多傳染病的媒介,每年有許多人死於這類傳染病。瘧疾、登革熱、茲卡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都是經由蚊蟲傳播。就算逃過死劫,許多存活者仍需忍受器官壞掉、癲癇及其他嚴重神經病變之影響。

威倫柏格表示,每年有許多人成為病媒蚊疾病的受害者,包括美國。這類疾病的傷亡人數在全球許多國家尤其可觀。

研究成果與初衷

病媒蚊傳染病的全球性影響,促使威倫柏格研發創新式的蚊蟲監控研究工具。他的實驗室綜合運用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生物材料、組織工程學、奈米技術和病媒生物學。他希望新的平台也能用在其他病媒體的研究上,像是會傳播萊姆病的蜱蟲;「我們已經展現這種原型的初步概念性驗證,我想還有許多運用這種科技的潛在方式。」

團隊同時也錄製影片,捕捉到威倫柏格觀察蚊蟲在人造組織上用力吸血的畫面,樣子一如遇到人體宿主,代表這類科技已獲得關鍵里程碑的成果,即這種人造組織結構對蚊蟲來說也很可口。

「很久以前,我的一位導師跟我分享醫師和生物醫學研究者的目標,那就是協助減輕人類的痛苦。因此,如果我們能提供某樣東西,幫助我們了解蚊蟲,進而介入疾病,以某種方式讓蚊蟲遠離人們,我認為這種事極具建設性。」威倫柏格說。

願成果造福各方

威倫柏格之所以有工程組織想法,是因得知美國國家衛生院想從體外的3D模型中,找尋一種可協助研究病原體的新範本,這些病原體藉由蚊蟲和其他也會叮咬的節肢動物傳播到人體。

由於這個新平台仍在早期的研發階段,威倫柏格想要加入其他種類的細胞,讓系統更接近人體肌膚。他也跟其他研究病原體和蟲媒的專家發展出合作關係,並跟蚊蟲管制組織合作,一起探討可以如何運用這個科技。

「我對這個平台有個特別的願景,正朝那個願景努力。我也希望這個平台如果落入其他人的手裡,也能讓其他好的想法和研究方向蓬勃發展。」他說,「最終,希望各個研究社群能集思廣益,一起努力,促成類似的系統發展到位。所以,如果能因提供別人工具而成人之美,自己的工作也同時邁進,這真的讓人振奮。」

一舉數得
勃博特研發有效天然防蚊液


喬納森‧勃博特(Jonathan Bohbot)從小對昆蟲世界充滿熱情,目前是一位昆蟲學家,在希伯來大學昆蟲學系當助理教授暨農業食品與環境學院研究人員,專門研究昆蟲嗅覺的神經生物學。

驅蟲劑需求日增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調查,全球每年有將近兩百七十萬的人口因蚊子而死。地表上多達數萬億的蚊子,絕不只是一種嗡嗡作響擾人的昆蟲,在全球人口中傳播著致命疾病。因此,有許多研究人員致力於研發新型驅蟲劑,讓生活中免於蚊蟲的威脅。其中,勃博特博士在這方面的研究領先群倫。近來,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有重大突破。他們發現了一種分子,有可能最後成為最理想的驅蚊劑。此發現將促成驅蟲劑市場的持續成長。驅蟲劑在二○二○年就市值超過四十億美元。

而今,全球暖化讓蚊蟲數向上攀升,對安全驅蟲劑的需求量將更勝以往。勃博特和他的團隊致力於蚊蟲嗅覺的研究,從中揪出可以阻止和吸引這些昆蟲的分子。

「這個領域很競爭。我們現在設法找到可以控制這些昆蟲行為的化學物。」勃博特進一步解釋,「先前發現可當誘蟲劑的是,二氧化碳和迷幻磨菇。」

換句話說,大家還不清楚蚊蟲的小鼻子神經結構,直到勃博特和團隊把大麻提取分子發送給蚊蟲。大麻是一種可產生各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植物。它有一種香氣,經勃博特和團隊證實是有益的。

發展興趣能救命

最近,大麻在昆蟲界內外,都成為科學創新者的焦點。隨著人們對大麻於味道、化學功能和成分的細微變化上有更多的了解,大麻對許多人而言成為科學新標的。勃博特便認為大麻是一種可與昆蟲互動的貴重化合物。

他的創新發現是多年來的成果。年輕時,他對昆蟲的社會性和透過嗅覺進行化學溝通大感興趣。而今,面對蚊子給予現代人的威脅,他的工作產生極大的重要性。

「蚊子影響許多人的生活。牠們傳播我們多數人所熟知的瘧疾,還有黃熱病、登革熱等疾病。」勃博特解釋說,「有人就因此說牠們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動物。所以,如果我們可以限制蚊子和人類之間的接觸,就能限縮病原體傳播到人體的危害。」

他進一步指出,「蚊蟲問題已成全球現象。現在還有斑蚊種,源自東南亞,已入侵到全球各地──歐洲、以色列、美國等,也是一種病媒蚊。」

未來戶外不癢癢

目前對付蚊蟲的標準驅蚊劑是「待乙妥」(DEET), 也稱「避蚊胺」。這種驅蚊劑是一種化合物,會散發蚊蟲所不喜歡的氣味,以此驅蚊、防蚊。它已被廣泛使用,但效果不彰。勃博特表示,「待乙妥」有著接觸皮膚、僅提供短期保護等缺點,並非最終解決方法。而全球科學家正投入昆蟲學研究,要找出新方法。他認為理想的防蚊液是找出可以長效驅蚊的天然化合物,讓蚊蟲不靠近人,飛得老遠,留下一片清淨的房間或陽台,讓人在戶外可以好好享用一頓餐點。

好消息是,勃博特團隊花了三年時間研究,終於研發出一款遠距離噴灑即可發揮效用的天然防蚊液。它含有兩種天然成分:存在於花中的香氛物「乙妥」及一種叫做「纖維素」的聚合物。

團隊將兩種成分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偽裝性的化學保護模,讓蚊蟲因聞不到人體,而有效抑制蚊蟲靠近人體,效率達百分之九十九。除此之外,這種防蚊液揮發時間慢,延長了保護人體的時間,而且還能有效壓抑蚊蟲產卵數量,可謂一舉數得。

勃博特團隊表示,希望所研發的這款長效天然防蚊液明年可問市。屆時,如果期許成真,將是全民之福。未來的夏天,大家就可盡情享受戶外活動,再也不用擔心蚊蟲來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