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輔助手術 27年癲癇患者獲新生 陳玲芳 |2023.06.01 語音朗讀 14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左起神經醫學中心王署君主任、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功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圖/北榮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癲癇病人需承受無預警發作伴隨的身體不適及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庭長期的精神與經濟沈重負擔。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精準度高風險低,幫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北榮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表示,全國約有20至30萬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逾6成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一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無預警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北榮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3歲孩童;李政家說,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陳媽媽分享罹病27年癲癇兒艱辛成長與求醫心路歷程。圖/北榮提供病人家屬陳媽媽,特別出席記者會分享照護心得。她表示,37歲的兒子,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曾至各大醫院就醫,嘗試過各種療法,皆因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灶癲癇發作無法改善。近年來癲癇治療技術大幅進步,2019年,陳媽媽讓兒子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陳媽媽十分感謝醫療團隊的努力,讓兒子能夠逐漸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也鼓勵其他頑固型癲癇患者及家屬,要「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持續前進)」,相信醫師與專業醫療團隊的建議,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戰勝癲癇。李政家表示,半數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8成患者在接受1至2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患者,因致癲病灶過度深層或分布範圍較廣,像陳媽媽的兒子,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病友家屬陳媽媽(右3)與神經醫學中心團隊合影。圖/北榮提供北榮神經外科於1987年施行首例癲癇手術,累積超過30年臨床經驗,不僅設立癲癇特別門診,更結合癲癇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核醫部、精神部、病理部、復健部、藥劑部及護理部,跨部門組成專業的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 前一篇文章 中醫治療癌症 3個適當時機 下一篇文章 豆漿含優質蛋白質 取代肉類健康飲品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6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7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8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9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10【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在宅急症照護 1年收案3000人次吃深綠色蔬菜可護眼 戶外活動降近視風險伊甸「同一Team」 助多重障礙者自立走路最安全有氧運動 步伐宜輕柔不傷膝蓋高血脂患者年輕化 中醫調理標本兼治黃奇異果連皮吃更好 有助腸胃蠕動控血糖 作者其他文章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高血脂患者年輕化 中醫調理標本兼治維生素C水果 紅心芭樂含量最高台北國際食品展 規模創新高登山前充分熱身 避免足底筋膜炎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