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輔助手術 27年癲癇患者獲新生 陳玲芳 |2023.06.01 語音朗讀 148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左起神經醫學中心王署君主任、癲癇科尤香玉主任、功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圖/北榮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癲癇病人需承受無預警發作伴隨的身體不適及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庭長期的精神與經濟沈重負擔。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精準度高風險低,幫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北榮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表示,全國約有20至30萬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逾6成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一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無預警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北榮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3歲孩童;李政家說,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陳媽媽分享罹病27年癲癇兒艱辛成長與求醫心路歷程。圖/北榮提供病人家屬陳媽媽,特別出席記者會分享照護心得。她表示,37歲的兒子,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曾至各大醫院就醫,嘗試過各種療法,皆因無法找到正確致癲病灶癲癇發作無法改善。近年來癲癇治療技術大幅進步,2019年,陳媽媽讓兒子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放置17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目前癲癇未再發作。陳媽媽十分感謝醫療團隊的努力,讓兒子能夠逐漸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也鼓勵其他頑固型癲癇患者及家屬,要「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持續前進)」,相信醫師與專業醫療團隊的建議,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戰勝癲癇。李政家表示,半數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8成患者在接受1至2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患者,因致癲病灶過度深層或分布範圍較廣,像陳媽媽的兒子,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病友家屬陳媽媽(右3)與神經醫學中心團隊合影。圖/北榮提供北榮神經外科於1987年施行首例癲癇手術,累積超過30年臨床經驗,不僅設立癲癇特別門診,更結合癲癇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核醫部、精神部、病理部、復健部、藥劑部及護理部,跨部門組成專業的癲癇手術多領域治療團隊。 前一篇文章 中醫治療癌症 3個適當時機 下一篇文章 豆漿含優質蛋白質 取代肉類健康飲品 熱門新聞 01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2WTA、ATP年終賽 獎金創新高2025.11.0703大崗山淨山健走行三好 佛光人守護山林2025.11.0504法水寺送給天國的信 700天燈傳達想念祝福2025.11.0505佛光山中區三皈五戒 佛子安頓身心2025.11.0506星雲大師全集【傳記】百年佛緣─生活篇 我的衣食住行 5 - 32025.11.0507山本由伸 拚美職首座賽揚獎2025.11.0508【古堡麗影】倫敦塔:英國千年歷史活教材2025.11.0509古老金幣2025.11.0510佛光佈教師、友愛服務隊 精進行佛2025.11.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攝取益生菌腸保健康 泡菜味噌納豆好菌多中藥本草文化節 11月8日故宮南院登場立冬宜養腎固元氣 和緩運動避免熬夜學童當小農 種出玉米窗簾食物燒焦、蔬菜久煮 烹調不當破壞營養素 作者其他文章更年力綻放 迎向第二黃金人生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立冬宜養腎固元氣 和緩運動避免熬夜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