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高雄電氣裝置業工會創會理事長黃雄鵬出身貧寒,國小畢業後就到市場幫忙,因為熟客蔡老師勉勵他:「要讀冊啦!」影響一生;他苦讀43年,總算在60歲取得博士學位,4月他將故事寫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書,激勵大眾把逆境化為養分。黃雄鵬說:
「只要夠努力,不怕出身低。」
02
賴俊聰是花蓮修車廠的師傅,也是花蓮野鳥學會的「黑手鳥爸」,他在修車廠建立傷鳥中途之家,修理故障車輛的同時,也與義工照料傷鳥;12年來,累計照顧過上千隻、逾150種鳥類,幫助牠們重返大自然。賴俊聰表示:
「不是每一次救傷都能成功,但每一次都會盡力救援。」
03
西班牙腦麻運動員羅卡(Alex Roca)因皰疹病毒性腦炎,造成全身76%肢體障礙;但他反而積極投身運動,今年第44屆巴塞隆納馬拉松賽,他以5小時50分51秒完賽,是全球首位以76%身障程度跑完全馬的運動員。羅卡認為:
「極限取決於你。如果想實現目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態度、意志力、毅力和韌性,絕對可以達成。」
04
知名聲樂家黃南海一直致力推廣社會音樂教育,1992年創立「台南市視障愛樂合唱團」,30多年在監獄、校園等地演出,傳遞視障音樂家們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黃南海盼用音樂造福台灣,呼籲大家能及時行善,他表示:
「自己此生不會做生意,只懂音樂,所以用音樂報效國家,這是我一生的抱負。」
05
根據統計,肯亞有超過100萬的殘疾人士,但居民經濟狀況普遍不佳,無力負擔義肢高昂的費用;為此,有對表兄弟大衛.蓋圖(David Gathu)與摩西.基烏那(Moses Kiuna)利用廢棄3C產品,打造平價義肢,造福肯亞身障人士。蓋圖表示:
「我們看到身障人士面對許多困難與折磨,希望他們感覺不到自身的障礙。」
06
藝人陳嘉樺在事業中展現多樣發展,在藝人、演員、歌手與老闆等多元身分轉換;在家身為人妻、人母的她,沒有因為事業疏忽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如何取得事業與家庭的平衡呢?陳嘉樺分享,把握現下此時此刻,認認真真感受,她認為:
「幸福的關鍵是好好活在當下,相信自己和宇宙的能量,並對生命充滿信念。」
07
2020年,張文雄從中華職棒退休後,開始在南投武界部落建造一棟結合手工藝課程的民宿,從天花板梁架到院子的石板地面,都有他手作的痕跡;工作期間,他住在帳篷中,享受簡單的生活,找回對戶外的熱愛。張文雄說:
「最好能在退休前1到3年就開始思考未來,尋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並勇敢踏出第一步。」
08
藥師胡廷岳經歷父母生病的照顧困境,意識到現行醫療和衛教宣導的不足,3年前開始提倡「低門檻、做得到的健康建議」行動,展開環島公益演講,推廣簡單、易懂的健康建議,希望大眾都能減少臥床時間、減少吃藥。胡廷岳相信:
「只要控制得當,即使患有慢性病,也可以繼續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