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思維
整理/黃思維
1
廖偉翔從小在政治家庭成長,卻不靠背景安逸前行。2013年從輔仁大學畢業後,他選擇走入市政、科技產業歷練,從基層幕僚做起,扛過選戰失敗、也面對過質疑與批評。2024年他挑戰台中艱困選區,憑藉勤跑基層與不斷學習,逆轉勝出、成為最年輕立委之一。廖偉翔說:
「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就是『自在』。」
2
熱血醫生、台灣公益外交代表人物連加恩,從小跟著父母義診奔走,啟發助人的初衷。2007年,他在西非布吉納法索展開人生首場國際醫療行動,用「垃圾換舊衣」翻轉社區命運,並獲西非騎士勳章。如今他轉戰醫療科技產業,希望用智慧與系統延續幫助他人的初心。連加恩表示:
「不只是做好事,而是找到持續做對的方式。」
3
高雄起家的五福旅遊成立於1988年,歷經SARS與新冠疫情的雙重考驗,依然穩健成長。董事長許順富以「誠實苦幹、精益求精」為經營理念,堅持打造以信任為核心的旅遊服務。他推動數位轉型,並積極拓展社區互動,透過真誠服務和創新產品,重新贏得旅客信賴,讓旅遊不僅是出行,更是心靈的溫暖交流。許順富認為:
「開門市不只是拓點,更是為顧客種下一顆信任種子。」
4
游宇潼是知名歌手游鴻明的女兒,自幼在音樂的薰陶中成長。頂著「星二代」光環,但她沒有急著「出道」,而是透過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摸索屬於自己的聲音。她將生活的混亂與多變,化為創作的土壤,用音樂編織人生的曲線,在每一次創作中,穩穩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游宇潼相信:
「與其被期待綁住,不如讓作品自然被聽見。」
5
高錦瑋是台灣職籃台啤永豐雲豹的明星球員,入行第2年即獲「年度人氣球星」。小學二年級時,他被父親送進兒童之家,從原以為的7天等待,變成漫長的失落童年。他曾試圖隱藏過去,最終選擇以感恩心面對;日前捐出300萬元給善牧花蓮兒童之家,感謝那段艱難歲月中陪伴他成長的第二個家。高錦瑋證明:
「出身不決定命運,愛與努力,能走出自己的光芒。」
6
被譽為「科技藝術教母」的林珮淳,從事藝術創作超過40年,從3D動畫到AI演算法,她一次次用科技說故事,把藝術帶進新時代。1989年她從美國返台並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任教,帶領學生用新技術創作,以虛擬角色諷刺權力的荒謬,提醒人性與科技的界線,開啟在台灣推廣科技藝術的生涯。林珮淳認為:
「藝術不是跟科技比速度,而是比深度。」
7
非營利組織「兒童腎臟」2022年由布萊恩・馬丁代爾(Brian Martindale)創辦,他最初因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一名小女孩急需腎臟,雖與她素未謀面,卻毫不猶豫捐出自己的腎,成功挽救她的生命。這份愛延續至今,他駕駛募捐車橫跨美國,已行駛超過2萬5000英里,只為替更多孩子尋找合適的捐贈者。布萊恩表示:
「如果你能救一個孩子的命,那就是你此生最大使命。」
8
烏干達的希拉.阿曼亞(Sheilla Amanya)自幼在貧困與失怙中長大,家中不僅有8名兄弟姊妹,另還收容了4名孤兒。儘管資源匱乏,她仍不放棄對未來的夢想,也從未忘記孤兒們無助的眼淚,在母親的支持下,2022年成立「愛之愛基金會」(Agape Love),為逾百名弱勢兒童提供教育、食物與希望。希拉說:
「被幫助過的人,更懂得伸出手去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