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整理/黃朵而 |2023.04.27
5738觀看次
字級
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我們與惡的距離》、《茶金》金鐘名導林君陽的電影新作《疫起》,取材自2003年SARS封院事件,刻畫病毒來襲時人性的無奈,並詮釋「面對的勇氣」;林君陽希望該片為新冠病毒留下某一種紀錄,同時向疫情告別,他表示:

「希望大家能收起心中恐懼的勇氣,堅毅不屈的繼續向前。」

2.

3D藝術家張以得擅長寫實未來風格,作品時常透過時尚、科技、信仰等議題,進行各種實驗性創作;他會走入電腦合成影像創作,是因為他鍾情於繪畫,卻畫不出自己想要的圖像,直到大學接觸電腦繪圖,才建構出自己的藝術世界。張以得說:

「寧願把一件自己喜歡,但沒人看好的事做到最好,也不要勉強自己去做那些安全,但自己討厭的事情。」

3.

新竹縣尖石國中長期培育體育人才,田徑更是屢獲佳績,幕後推手正是教練謝俊漢;他為了照顧學生,特地將學生接到家裡照顧,除了負責三餐,讓學童營養均衡,並督促課業學習、田徑訓練,用盡時間與心力,激發學生的運動天賦。謝俊漢認為:

「體育及課業都要兼顧,未來才有更多升學的選擇。」

4.

歌手「鼓鼓」呂思緯4月推出新專輯《跳舞在米蘭》,其中主打歌〈當我變成我們〉的靈感,來自與他長跑10年女友的一句話:「我是不是變老了?」呂思緯坦言,有時候忙著下一步計畫,會忽略一些重要的人事,他說:

「無論對方成了什麼樣貌,那也是陪伴彼此最好的紀念品,一段生命旅程有一個和你共享的人,是件幸福的事。」

5.

高為元曾擔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香港科技園轉化研發所所長等;但他得知清華大學要遴選校長,他放下高薪返台,去年4月正式接任清大校長,還特地註冊社群媒體帳號,藉此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高為元認為:

「當校長,有機會讓我從不同的面向多挖掘自己,見證世界更多的美麗與醜惡,才能不斷返身重新定義自己。」

6.

69歲的英國建築師暨城市規畫師奇柏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以翻修、重建舊建築聞名,他將可持續性並直面環境問題視為建築師使命,不僅特地挑選環保建材,還把各國知名的舊建築物重建成新地標,獲202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肯定。奇柏菲爾德表示:

「這個獎項是種鼓勵,不僅讓我持續關注建築本質,同時也關注建築師為因應氣候變遷與社會不平等,所做貢獻。」

7.

愛情一直是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Sharon Eyal)創作的核心,舞作《心碎蠻荒之旅》是她以「愛」為主題的第3部曲,將心碎復原的過程,化為舞蹈狂熱的能量,帶領觀眾穿越一場私密心靈的療癒之旅,探問傷痛的意義。伊爾表示:

「人們在療傷過程中悲喜交錯的心情,我想傳達就是這種反覆極端的感覺,而我們也終將在這段旅程中痊癒。」

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攝影師薩沙.馮賽克(Sascha Fonseca)多次徒步穿越喜馬拉雅山找尋雪豹、到俄羅斯森林追蹤東北虎等,儘管他需要克服地勢、氧氣稀薄等難題,但馮賽克仍樂此不疲,就是希望他的照片能讓大家跟動物產生連結。馮賽克表示:

「我相信理解愈多、關懷愈深,但願能為保育帶來支持的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