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幼教老師廖香玲數10年教學過程,遇過無數特殊需求的幼兒,直到年過45歲,她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狀就醫,才發現自己有成人過動症;遇到許多家長不知如何面對孩子的特殊,廖香玲便用自身經驗分享:
「只要正確引領及陪伴,特殊生也能表現出色的自己。」
2
今年世界棒球經典賽,日本在監督栗山英樹的帶領下,以7連勝拿下冠軍;栗山的信念是讓選手充分發揮長才,即便球員有疏失,他也不會責罵選手;經典賽奪冠後,他被日本選手們抬起拋空多達10次,象徵選手的崇高敬意,栗山認為:
「自己什麼都沒做,都是教練、工作人員和選手拚命付出。」
3
兒童實境節目《節氣:六感實驗室》,由製作人王耿瑜、導演林浩溥以24節氣、72候為題材,設計了多套2天體驗營,帶著孩子們走出戶外,運用六感體驗生活、找回直覺,並以5~6台機器記錄孩童當下的快樂。王耿瑜說:
「孩子的想像力與創意都是與生俱來的,看著他們的作品,也許被啟蒙的反而是大人。」
4
挪威攝影師維吉爾.雷廖尼(Virgil Reglioni)深入冰島索爾黑馬冰川(Solheimajokull)拍攝星空,以作品〈膽量〉(Guts)奪下世界自然攝影獎金牌;雷廖尼分享,當時他以懸空的方式探索又黑又深、又冷又溼的冰川,他表示:
「沒有多少人敢進去,但這就是這張照片的全部目的,挑戰你的極限,去捕捉只有少數人才能體驗到的夜晚。」
5
演員張艾嘉去年憑電影《燈火闌珊》第3度封金馬影后,她因為太喜歡劇本,不計酬勞參演;張艾嘉分享,電影產業就像霓虹燈,曾在各地發光發亮,讓她想加倍努力保存電影。身為影壇前輩的她,時常在片場提點後輩:
「角色需要生命,演員來的時候不是帶著美麗的臉孔,或很大的名氣,而是帶著角色變成劇本裡的人。」
6
1997年,中國大陸山東省白雲山被王安承包下來,他開始在山裡開荒、種樹的生活,平均每天種下1000多棵樹;這些年來,他投入了2000多萬人民幣(約新台幣8877萬元),即便一生病痛、沒有收入,他仍樂此不疲,讓荒地變成青山。王安說:
「付出得多,收穫得多;現在看到這個樹長起來了,我覺得很值得。」
7
戴義祥國中畢業後就到工廠當學徒,只念到高中舊沒有再升學;4年前,59歲的他決定重拾書本念書,因視力、記憶力退化,每天回家都得熬夜念書才能跟上進度,剛開始讓他吃足了苦頭,但他愈學愈起勁,今年不僅從大學畢業,還甄試上碩士班。戴義祥分享:
「做什麼要像什麼,既然決定重返校園當學生,就要把學生該盡的本分做好。」
8
美國紐澤西州男子克羅斯比(Andrew Crosby)16歲被診斷罹患慢性疾病類風溼關節炎,醫生告訴他30歲時可能要坐輪椅;不畏病痛的他,仍經常健行、登山,甚至在2022年走完2200哩(約3541公里)的「阿帕拉契小徑」。克羅斯比說:
「我想激勵那些認為自己做不到這些事情的人,當被告知30歲得坐輪椅時,誰會想到我可以步行2200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