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從衣食住行談 禪宗的生活

文/星雲大師  |2023.04.09
4832觀看次
字級
袈裟和鉢盂,在一個禪者心中,價值勝過萬種富貴。圖/佛光文化提供

文/星雲大師

時間: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生活離開不了衣食住行,衣食住行和我們每一個人的關係非常密切。而在佛門裡修道的禪師,他們衣、食、住、行的情形又是如何呢?

有人問法華山的全舉禪師:

「當初佛陀勉勵弟子們要發四弘誓願,請問禪師:你的弘願是什麼呢?」

全舉禪師回答的非常妙:

「你問我的四弘誓願,我是『飢來要吃飯,寒來要添衣,睏時伸腳睡,熱處要風吹』,我肚子餓了要吃飯,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時伸腿就睡覺,天熱就想吹吹風,你看如何?」

全舉禪師這一段話,可以說把禪的本來面目表達得非常透澈。禪不是離開生活,也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在言行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念,這衣食住行裡面就有禪。雖然是穿衣吃飯這樣簡單的事,我們一般人卻不敢自己承擔。很多人明明熱衷名利,卻千方百計開脫自己:「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如果說他好吃懶做、貪睡愛穿,他也會板起臉孔來。真實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認,這就是沒有擔當,而禪師們是直下承擔,毫無掛礙的。

息惡心、除妄想,坦坦蕩蕩面對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況禪師們的吃飯、穿衣、睡覺、吹風裡面,還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風光呢!常常有人問禪師:

「你如何參禪?」

禪師回答:

「吃飯,睡覺。」

「吃飯睡覺,這等事大家都會啊!如果學禪就只是吃飯睡覺,那又有什麼了不起?」

「這可大不相同,社會世俗的人,吃飯,他挑挑揀揀,吃得不甘味;睡覺,他輾轉反側,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煩惱纏身,當吃他不吃,當睡他不睡。珍饈美味,他食不知味;寬廣大床,他寢不能安。處處計較分別,顛倒困頓。禪不是這樣的!」

禪,是一種歡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樹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猶如一間寺廟蓋在山林裡、水泉邊,和蓋在垃圾場旁、屠宰場邊,氣氛就是不一樣。

禪師在衣著上,有時穿百衲衣,破破爛爛也不要緊;有時穿金縷袈裟,也不覺得榮耀。因為「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袈裟和鉢盂,在一個禪者心中,價值勝過萬種富貴。大梅法常禪師離世隱居,把衣食住行的欲念悉數拋棄,把妙真如性高高昇華後,寫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對禪師們只是過眼的雲煙。

禪者的吃,又是怎樣呢?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鉢飯送進嘴裡之前,會先念四句偈:

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這首偈子再吃飯。所謂「天下叢林飯似山,鉢盂到處任君餐」,即是禪者吃的生活。對一個參學修道的禪者來說,「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無邊法界任逍遙」,也是禪師不貪口腹食欲的寫照。

禪,就是一個「自然」

說到禪師的住,山林水邊、街頭巷尾,都可以隨緣安住,清涼自在。古德說:「密富禪貧方便淨。」密富,學密宗要有錢,因為壇場供養耗費多;禪貧,學禪清儉,在家裡的地板可以打坐,在辦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從高雄到台北的火車上也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邊都可以參禪,所以學禪不需要什麼費用;方便淨,學淨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禪悅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禪床」,是說真正的禪者,禪可以當食住。參禪參到歡喜處,無所住,也無所不住,常以禪悅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禪者的床。

有一位禪師說:「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復無涯;時人若問居何處,青山綠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禪者棲身心於大千世界,樹木疏食都可以裹腹,草葉為衣,心如明月清淨無染,一生不起雜念妄想,常以青山綠水為家。想一想:禪者那種青山綠水的悠遊住境是多麼美好!

說到禪者的行,真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禪者遊方參訪,風光無限,「一鉢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麼逍遙自在的生活。禪師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禪,就是一個「自然」。

(摘自《禪學與淨土》,佛光文化出版)

《禪學與淨土》,佛光文化出版 圖/佛光文化提供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中國江蘇江都人,生於1927年。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藝文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本書收錄星雲大師14篇關於禪學與淨土思想的精采演講。主題涵蓋禪宗特色、禪堂清規、禪者與文人、生活、文學及其現代意涵;淨土思想之脈絡與建立、人間淨土之建設等。藉由大師提綱挈領、深入淺出的介紹,讓人對於習禪、修淨產生偌大的信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