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亡國君臣血淚:赤灣宋少帝陵

文/謝貴文 |2023.03.22
1553觀看次
字級
重新整修擴建的深圳赤灣宋少帝陵。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宋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軍圍攻臨安(今杭州),宋恭帝趙顯投降,其異母兄弟趙昰、趙昺則在臣子擁護下南奔,試圖延續皇朝命脈,最終卻以悲劇收場。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在嶺南地區仍留有不少遺跡,深圳赤灣宋少帝陵即是一例。

年僅七歲的趙昰即位為端宗,年號「景炎」,封其弟趙昺為衛王。隨著抗元戰役節節失利,二王從福建福州、泉州,一路南奔至廣東潮州、香港、珠海等地,端宗還因溺水成疾,於景炎三年(一二七八)辭世。諸臣又擁立趙昺為主,年號「祥興」,在左丞相陸秀夫與太傅張世傑的護衛下,移駐崖山(今新會崖門)作為據點。

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元軍大舉進攻崖山,雙方展開海戰。宋軍雖有上千艘船艦,並以「連環船」護衛帝昺的「龍舟」,但因遭元軍圍困在海灣內,糧食用水皆斷絕,最終被攻破防線。陸秀夫見大勢已去,為免受辱,背負年僅八歲的帝昺投海殉國,同時有十餘萬軍民陣亡,海面到處浮屍,甚為慘烈。楊太后聞皇兒死訊,亦赴海自絕;突圍而出的張世傑,則在海陵港遭遇颶風,舟覆人亡。至此,已猶如風中殘燭的大宋命脈被徹底捻熄。

在二王南奔的過程中,有不少地方都留下遺跡或傳說。例如廣東南澳海灘有龍井、虎井、馬井等三口井,相傳是挖給皇帝、大臣及將士兵馬所飲用;香港九龍則有「宋王臺」刻石、二王殿、侯王廟等;澳門永福古社則傳說是端宗的行宮或陵寢故址。另在潮州有道名菜「護國菜」、深圳元宵節有吃「大盆菜」習俗,皆相傳是當地人為款待二王所形成的。

更為人所知的,是赤灣宋少帝陵。據《趙氏族譜》記載:帝昺遺骸漂至赤灣,有群鳥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拯之上岸,見其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禮葬於山麓之陽。民間則傳說當地海灘漂來一具著黃龍袍的童屍,此時天后廟的棟梁突然塌下,經媽祖聖示來者是少帝遺骸,棟梁則供做棺木材料,居民乃以此禮葬之。一九一一年,香港趙氏後裔將其修建為正式陵墓,但因乏人照顧而荒廢。一九八○年代才又被發現,經重新整修擴建,已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綠樹環繞下的陵墓,墓碑上書「大宋祥慶(興)少帝之陵」,左右書有對聯「黃裔於今延宋祀,赤灣長此鞏皇陵」。墓之東邊立有「宋帝昺陵墓碑記」,背面書「崖海潛龍,赤灣延帝」;西邊則有四公尺高的石雕「陸秀夫負帝殉海像」。整個陵園雖無帝王氣派,但仍值得來此憑弔亡國之君的悲劇與板蕩忠臣的志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