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隋時酒工王五,每見酒及水中溺蠅,輒取出,用乾灰掩之,俟其活,放焉,如此數年。偶被誣告,罪當死。典刑官執筆書判,有數蠅集筆端,不能書,逐去復來。官疑有冤,白於朝,得釋。
──《現報錄》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十六個字,人人耳熟能詳,而且完全白話,不必多作解釋。這一幅〈蠅集筆端〉的護生畫,內容所敘述的,就是「善有善報」的因果關係。
這個故事出自《現報錄》一書,說的是隋朝一位名叫王五的製酒工人,人很善良也很慈悲。每次見到蒼蠅不慎掉落在酒裡或是水裡,因為翅膀溼了飛不起來兀自掙扎著,他擔心蒼蠅溺死,會小心翼翼地將牠們撈起來,並用薄薄一層乾灰吸去蒼蠅身上的水分。王五細心照料著牠們,直到蒼蠅甦醒過來,恢復了體力,再讓牠們自行飛走。
王五救蒼蠅並非一時興起,數年來皆是如此,也許是因為他工作的場所,酒香常吸引蒼蠅聞香而來。
一般人見到酒水內有蒼蠅,有兩種可能的舉動,一是不予理會任牠們自生自滅;二是撈起來後直接甩在地上,不管牠的死活。但王五卻做出和一般人不同的舉動,因他生性慈悲,不忍心見死不救,人溺己溺的同理心驅動著他動手拯救蒼蠅。
如此過了幾年,王五被人誣告,他雖是冤枉的,卻被判了死罪,如此災禍降臨在善良的王五身上,彷彿晴天霹靂。
然而,當典刑官拿起筆要寫判決書時,不可思議的怪事發生了!每當典刑官拿起毛筆,準備在紙上書寫時,幾隻不知從何處飛來的蒼蠅就會聚集在筆端,讓他無法下筆,無論典刑官如何揮手驅趕,蒼蠅就是不肯離去,總是散開後又立刻聚集在筆端。
如此往復循環,典刑官忽然靈光一閃:莫非有冤情?於是,典刑官向上級稟報此事,案子因此獲得重新審理的機會,經過更詳盡的審查之後,王五終於獲判無罪。
看官,這故事多感人啊!連人人喊打的小小蒼蠅都能知恩圖報,何況是人?讀了這則故事,從此對蒼蠅也要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