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曹洞宗東和禪寺,創建於日治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地址在今林森南路、仁愛路口。其江戶時代式樣的殿宇,是以鋼骨水泥代替木材所造,現已蕩然無存,僅殘留一座殘破的鋼骨水泥山門,孤立於林森南路之一旁,列為古蹟,予人憑弔。
禪寺就是禪宗的寺院。該宗始於北魏之末,由印度高僧達摩祖師在中國創倡,唐宋之交分為臨濟、曹洞、潙仰、雲門、法眼等五家,此外尚有黃龍、楊崎之二派,總稱為五家七宗。
宋代以後,各家各派先後沒落,僅殘留臨濟、曹洞之二宗而已。
禪宗於日本間鎌倉時代至江戶時代之間(約莫宋代至清代)陸續自中國傳來,並成立二十四流,分為曹洞、臨濟、黃檗等三宗。曹洞宗由曹溪慧能與洞山二祖師所創倡,故名。該宗在日本,以福井永平寺、鶴見總持寺為二大本山。
清代台灣,無「叢林」(指佛教寺院)之存在,只有府城(今台南市)有幾座小叢林,如開元寺、法華寺、竹溪寺等。這些寺院的僧人,大多前往福州鼓山曹洞宗湧泉寺修行、學習。因此曹洞宗在台灣有極大的影響力。當時,雖然也有人到福州怡山長慶寺學習臨濟宗,但其人數始終不如前往鼓山之多。
台灣割讓給日本以後,日本曹洞宗立即傳來台灣,在台灣佛教界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灣的佈教活動,皆以在台日人為對象,對台灣人則多少都懷有歧視;唯獨曹洞宗東和禪寺刻意尊重台灣的佛教界,在其寺院右側,另建一座閩南式佛殿,供台灣人信徒以閩南語誦經禮佛的場所,實在難能可貴。此一佛殿雖經改建,至今猶存。
曹洞宗東和禪寺,在台北也推行很多公益事業,如曾經設立一所中學,為台灣人子弟的教育出力。今天的泰北中學,其前身就是曹洞宗所設立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