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合唱史】英國文藝復興合唱音樂大事記:伯德

文/車炎江 |2023.03.21
1047觀看次
字級
伯德肖像蝕刻版畫。圖/大英博物館數位典藏
伯德恩師泰利斯。圖/大英博物館數位典藏

文/車炎江

十五世紀中葉至十六世紀末,大約歷時一個半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合唱音樂興盛蓬勃,直達音樂藝術頂峰。此時歐陸北方樂派興起,羅馬教廷與威尼斯皆以雄厚財力培植優秀人才,英國合唱音樂在鄧斯特博之後,沒能再出現創新風貌或是能引領樂壇風騷之人,直到英國作曲家伯德(William Byrd, 1540-1623),英國文藝復興音樂才有了稱職的代言人。

英王亨利八世,因為離婚另娶而被羅馬教廷逐出教會,故而與天主教作對,並且順勢創立了政教合一的英國國教,以民族主義意識型態開啟英國宗教改革的混亂時代。為求保命,伯德不僅效忠王權,為英國國教崇拜禮儀譜寫讚美頌歌(anthem),同時也冒著被視為叛國者處以絞刑的危險,為英國天主教創作為數眾多的彌撒與經文歌合唱曲,還深獲伊莉莎白一世的恩寵與信任。

即使活在女王宗教寬容政策的庇蔭下,伯德一生歷經諸多波折動盪與危機,竟能安然享壽八十餘載,箇中原因除了他的聰明機智,當屬他能折服眾人的音樂才華了。

伯德姓氏與英文「鳥」同音同義,「拜爾德」實係誤譯。他擅長各類合唱樂曲創作──天主教拉丁文彌撒曲、經文歌、英國國教讚美歌,以及英文牧歌、魯特琴伴奏獨唱曲等多種世俗音樂,更是專擅鍵盤樂器演奏的名家,創作多種器樂曲與室內樂合奏曲。

他為國教儀式精心創作的一闋六聲部無伴奏英文讚美歌〈歡欣向上主歌唱〉(Sing Joyfully onto God),更展現出伯德的精湛才華。在英國音樂藝術傳承路線上,伯德無疑成為鄧斯特博與珀塞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之間的一座重要橋梁。

雖然,伯德的出生背景與成長資料盡皆不詳,但他才氣縱橫,屢獲重用,二十三歲就成為全英國最大教區林肯主教座堂(Lincoln Cathedral)的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任內還須面對清教徒、天主教勢力和英國國教當權派的各式夾擊與刁難。即使如此,伯德和他的恩師泰利斯(Thomas Tallis, 1505-1585)聯名出版的經文歌合唱曲集《聖歌集》(Cantiones Sacrae),破天荒得到伊莉莎白一世恩准贊助,成功於一五七五年出版發行,成為英國史上首度使用印刷術出版的本土樂譜。

相對於歐陸,英國出版樂譜的年代推遲許多,除了歸因於複雜詭譎、動輒得咎的政治與宗教環境,誰有資格獲得王室資助並賜予出版權利也是影響關鍵。伯德以一介天主教徒身分,竟能贏得英國國教領袖的寬宥與恩寵,一方面顯示伊莉莎白一世對宗教施行懷柔政策的寬容態度,同時也對伯德展現愛才惜才之情。

令人遺憾的是,即便伯德得到當權者如此厚愛恩待,仍因當時天主教徒在英國四面楚歌的困境,導致其音樂地位與貢獻受人鄙視,直到十九世紀晚期的英國音樂復興,才重新獲得應有的重視與肯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