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饒州商人,過鄱陽湖,見網戶得一大魚,重百餘斤。漁人索銀一兩,商人如數買之,投河中。越月,商人挾貲歸,夜過鄱陽。盜登其舟,移至蘆葦中,將殺而劫其貲。忽一大魚躍入艙中,潑刺格盜,盜刃不能傷。俄而巡捕船至,執盜,魚即躍入江中。此康熙三十六年七月事。
──曾衍東《小豆棚》
〈放魚得報〉的護生故事,出自古籍《小豆棚》一書,為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筆記小說源遠流長,作品繁富,蔚為大觀,而《小豆棚》所選收的,均為在古代筆記小說中有較大影響或獨具風格的故事。
作者曾衍東,生於清乾隆十五年,字青瞻,一字七如,號七如居士、七道士,為曾子第六十七代孫,壬子舉人。雖宦海浮沉並不如意,但他博學多才,工詩及書畫,筆墨狂放,以怪奇取勝,鐫圖章,摩古出奇。著有《武城古器圖說》、《啞然集》、《小豆棚》十六卷,還有詩集《啞然詩句》、《古榕雜綴》、《七道士詩抄》,雜記《日長隨筆》等存世。
《小豆棚》是其最重要著作,為文言短篇小說,內容涉及忠臣烈婦、文人俠士、仙狐鬼魅、奇珍異聞、善惡報應等。豆棚瓜架,歷來是人們避暑消閒、談古論今之所,所以古人常以「豆棚」名其閒書。
這則故事發生在康熙三十六年七月,說的是一位往來於各地做買賣的饒州商人,有一次出門採辦貨物,走水路經過鄱陽湖時,見到漁船上一位捕魚的人網起一條大魚,約有一百來斤重。
饒州商人見此魚好不容易長得這麼大,若被人買去,很快就會成為盤中飧,心中不忍,於是用一兩銀子買下大魚,然後放回水裡。
過了一個月,饒州商人帶著他採買的貨物又回到鄱陽湖,準備打道回家鄉。夜裡,他乘坐的船遭盜賊入侵,整艘船被賊人劫至岸邊蘆葦中,賊匪打算殺害饒州商人,並奪走他的貨物。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湖中忽聞潑喇一聲,一條大魚躍入船內,扭動著身體猛撲向盜匪,賊人拿著刀子與之相搏,竟傷不了魚身。
正當大魚和盜匪格鬥時,巡補船及時趕到,差役們捉拿住盜匪,饒州商人也因此逃過一劫。此時,見危機已除,大魚即刻縱身躍入湖中,消失了蹤影。
饒州商人當初因一念之仁,救了大魚性命,沒想到當自己遭逢危險時,大魚竟及時現身前來救他。
「放魚得報」的故事傳揚開來,饒州商人好心有好報的事,也因此啟發了許多人,應以慈悲心對待有情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