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合唱史】名揚歐陸的英國特質

文/車炎江  |2023.01.17
1068觀看次
字級
馬丁‧勒‧法朗克《仕女捍衛者》,一四五一年抄本。圖左杜法意,圖右班叔瓦。 圖/法國國家圖書館數位檔案

文/車炎江

十五世紀中葉創作的長篇法語寓言史詩手抄本《仕女捍衛者》(Le champion des dames)全書約一百四十七頁,目前典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地,皆已透過數位典藏方式公開分享閱覽,為英國合唱音樂名揚歐陸的歷史留下一頁光輝紀錄。

《仕女捍衛者》的作者馬丁‧勒‧法朗克(Martin Le Franc,1410-1461)是一個忠貞愛國的布根第宮廷詩人,英法百年戰爭期間,他強力主張必須將法國土地上的英國人驅除殆盡,以根絕後患。因此,他將該書題獻給當時享有「好人菲利普」(Philippe le bon)美名的布根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希望他成為守護仕女(法國)美德的英勇騎士,企圖勸說他放棄與英國結盟的念頭,改變立場和法國人並肩作戰。

為了強化說服力,《仕女捍衛者》列舉當時英國的卓越科學與藝術成就為例證,強調這對法國造成莫大威脅。他甚至發現,那些「可惡的英國人」已然締造音樂藝術極致的完美表現,法國人只能屈從跟隨其後。

例如十五世紀初期在法國巴黎,原本有三位遠近馳名的頂尖樂師──塔匹西耶(Tapissier﹝Jean de Noyers﹞)、卡門(Johannes Carmen)、謝薩利斯(Johannes Césaris),但他們的音樂卻在流傳一段時間之後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聲名鵲起的布根第新秀音樂家班叔瓦(Binchois﹝Gilles de Bins﹞)、杜法意(Guillaume Du Fay)等人。

文中指出,他們「有一種新穎的作曲技法能創造清新的和諧聲響,不論強弱、裝飾、休止、轉調,盡皆展現出來自英國的特質,而且以鄧斯特博(John Dunstable)為典範,讓他們的歌曲如此令人驚喜、歡樂且聲名遠播」。

前文提到,當時廣受法國人所喜愛的「英國特質」(contenance angloise),係以英國作曲家鄧斯特博和他的音樂為代表。此人生平資料不詳,僅確知他在一四五三年耶誕節前一日過世。在譜寫三聲部經文歌或其他合唱音樂時,他會大量使用三度和六度的和聲音程,形塑出近似後世的(第一轉位)三和絃連續使用的效果,這不僅使得整體樂音聽起來和諧悅耳,還能傳達出一種飽滿豐盈的甜美特質。

這種令人傾慕的和諧樂音,在當時的歐陸樂壇著實前所未聞,難怪會引起後世新秀仿效學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