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合唱史】牛津運動型塑英國教會合唱風貌

文/車炎江  |2023.08.22
1211觀看次
字級
北安普頓諸聖教堂男童唱詩班。圖/維基百科

文/車炎江

若有人認為音樂藝術和生物演化相同,理應隨著時間一路進化,可能要再想想。例如十九世紀合唱音樂的發展重點,竟然不是開創新音樂以取代舊風格,而是回到過去?

十九世紀歐洲中產階級人口急速增加,儼然成為社會主體,這群「布爾喬亞」不論生活模式、道德觀念、消費喜好和藝文品味,幾乎全面主導歐洲各領域的發展方向。

以羅馬公教會守護音樂的聖女為名,於十九世紀中葉德語區興起的「聖樂復興運動」(則濟利亞運動,Cäcilianismus),便充分反映中產階級崇尚的傳統保守歷史精神:倡議教會音樂應當復古、仿古,重現純淨和諧、不受世俗潮流玷汙的虔敬信仰精神。以致當時教會合唱音樂宛如穿越時空,再度返回宗教改革之前、十六世紀帕勒斯特利納文藝復興的時代風貌──無伴奏多聲部合唱聖樂。

同一時期,英國出現比聖樂復興運動更加嚴謹的宗教運動,後人稱為「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當時,英國教會領袖以牛津大學教授基布爾(John Keble)、紐曼(John Henry Newman)、普西(Edward Bouverie Pusey)等人為首,從一八三三年到一八四○年代陸續發表系列文章,強調基督信仰應當回到耶穌門徒建立的初代教會,也就是「使徒所立獨一聖而公之教會」的基礎上。

當時,這些神學文章、傳單、書籍會隨著《泰晤士報》夾送,史稱《時論冊集》(Tracts for the Times),這群牛津學者也形成一股強大的保守勢力──「冊頁派」(The Tractarians)。即使原先的主張,是英國國教應和羅馬公教(天主教)、改革宗派有所區別,但最後「冊頁派」幾乎一面倒地恢復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被抹除禁止的傳統羅馬天主教禮儀。

自一八四○年代的「牛津運動」後,英國教會合唱形成一種有別於歐陸的獨特樣貌──全男性無伴奏合唱。最高音聲部由尚未變聲的男童取代女高音,女中音則改由成年假聲男高音負責,其餘男高音、男低音聲部亦皆由男性組成。這和十九世紀歐洲婦女大量參與合唱協會演出的時代趨勢,完全背道而馳。

然而支持牛津運動的人士認為,這才是符合聖經教誨的作法,像是《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三十四至三十五節:「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他們說話。他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他們若要學什麼,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或是《提摩太前書》第二章十一至十二節:「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的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時至今日,或許《聖經》論述的男女地位不平等早已不復如此;但牛津運動形塑的英國教會合唱音樂風貌,猶如印記一般,迄今依然清晰可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