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有超過二百萬名患者,除發作時患部搔癢難耐外,反覆發作的特性,加上影響到外表、社交與人際關係,更讓許多患者身心受創、痛苦不已。
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日前於院內「異膚新曙光」衛教講座中,釐清三大「異膚迷思」,期望幫助更多病友或照顧者了解、認識與戰勝異位性皮膚炎。
迷思一: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反正會一直復發,乾脆不要理他。
鄒嘉倫表示,千萬別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就放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目前並無法根治,但若能以正確的心態及照護方式,加上規律就醫與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迷思二:只要不癢就可以停止用藥吧?
鄒嘉倫指出,由於有些病灶發炎會在表皮底下,從外觀看不出來,曾有患者覺得發炎狀況已好轉就停止用藥,幾天後復發反而更嚴重。
迷思三:新藥能一勞永逸嗎?有副作用嗎?
藥物詢問也是診間常遇狀況,特別是新藥部分,鄒嘉倫指出,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許多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藥陸續問世,像是已納入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近期推出的小分子抑制劑,這兩種藥物都是從發炎機轉上進行抑制的藥物,仍得秉持基本照護原則,加強保溼、避免過敏原及刺激物,治標也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