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除了透過清淡飲食及運動來降低血脂之外,還須長期持續規律用藥。圖/123RF
【本報台北訊】盛夏進入最酷熱的高峰專攻心肌梗塞、狹心症、心律不整等醫學領域的心臟權威教授翁國昌,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醫學系入學時健檢報告只有膽固醇紅字,低密度膽固醇(LDL)高達330mg/dL。他說,這一場近30年來的血脂對抗戰役,目前數值標準,關鍵在於長期規律用藥,配合清淡飲食及運動。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尊榮中心主任翁國昌表示,許多人都知高血壓標準為130/80mmHg,但問起高血脂標準,能夠正確說出答案者則是少之又少,因膽固醇標準因人而異,標準不一,需根據個別風險,擬定不同數值,對裝過心血管支架,以及罹患心肌梗塞、心臟疾病等高風險族群來說,標準需更低。
低密度膽固醇 動脈硬化元凶
翁國昌表示,低密度膽固醇(LDL)是造成動脈硬化、阻塞的元凶 ,低密度膽固醇愈多,動脈硬化速度愈快。動脈硬化是因低密度膽固醇累積所致,動脈血管動脈變硬、變脆,斑塊破裂產生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造成心血管疾病,嚴重則恐導致死亡。
「動脈硬化速度,與低密度膽固醇累積息息相關。」翁國昌說,如果LDL數值愈低,更能延長血管使用壽命。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者屬「非常高度風險」族群,強烈建議LDL應低於70 mg/dL,甚至降至50mg/dL,才能降低致命風險。
如何降低數值?翁國昌表示,低密度膽固醇係由肝臟所製造,想透過飲食及運動來降低數字,成效有限,長期地飲食控制、持續運動,原本150mg/dL的患者可能僅降至120mg/dL,但對於動脈硬化高風險族群來說,需持續用藥,才能降低數值。
在治療藥物上,以口服「史他汀」(Statin)類藥物為主,少部分患者服用後容易出現肝功能異常、雙腿大片肌肉發炎疼痛等副作用,但比率並不高,卻讓不少患者為之卻步,自行停藥。翁國昌提醒,用藥之初如有異狀,應讓醫師專業評估是否換藥或降低劑量。
服藥如未改善 改用針劑治療
如連續使用傳統藥物3個月,且已控制飲食,但數值仍偏高,建議改用針劑性藥物,有效抑制低密度膽固醇的接受體,讓數值降至安全值。原本PCSK9抑制劑針劑藥物為每2周施打1劑,在長效針劑問世後,每年僅需注射2針,大幅提升用藥順從性,更易達標。
「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等高風險族群,更需長期且嚴格管理膽固醇數值,翁國昌表示,除了「史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可考慮搭配PCSK9抑制劑,臨床顯示,3者併用讓LDL降低,動脈硬化逆轉就會更快。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如放任不管,35歲時血管恐將阻塞,成為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候選人,為此,翁國昌固定用藥,最近幾年合併針劑治療,數值均低於70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