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為什麼要開這間咖啡店?
一群四五年級的老友,坐在咖啡檯前聊天,順便問了老闆小華這句話。結果,這位三十歲的年輕人悠然回道,你們聽過「壯遊」這個名詞嗎?
我們猛點頭,開玩笑,怎麼會不熟呢?這個名詞,十年多年前,不知被大家論述多少回,還被許多年輕人以不同的生活實踐著。
小華說十年前,當他還是大學生時,認真參加了四個社團。因為常看到這個詞彙,還聆聽過多回相關的講演。心裡便想著畢業之前,或者畢業後,是否也該依照自己的興趣,實踐一場壯遊。
因為愛喝茶,後來便決定到雲林一家茶廠見習,希望日後能當一位茶師。可學了一陣,他發現家裡若無一塊茶園,又或者長輩非茶農,他想脫穎而出,機會渺茫。
無意間,他發現自己還有喝咖啡的天分後,隨即毫不猶豫地轉行。當時咖啡豆烘培,在台灣已然成為顯學。競爭激烈下,如何成為技藝精湛的烘豆達人,掙出一片天,看來也不容易。但多方學習下,他幸運地從此一深奧的行業裡,走出自己的咖啡樂趣。
對他而言,壯遊的定義不見得是前往遠方異國。打好一門專業知識的基礎,遠比任何空想,來得迫切和實際。
我在旁聽了靜默不語。自己常碰面的幾位友人,有三位的兒子,恰好分別在不同的城市開設咖啡店,或烘培豆子,兼作甜點。他們何以都集中於此行業,不能不說是受到一個時代的影響下。大概在千禧年後,跟咖啡相關的產業,確實蔚為風潮。
我們繼續圍著吧檯聊天,這兒像一座咖啡食堂。磨豆、沖泡後,小華用高腳杯裝填,讓我們有序的聞香和試飲。每一款咖啡居間,還有一道他精心製作的甜點,或者準備的小食,帶來不同驚喜。
品茗中,彼此交流著各種咖啡的知識,或者聊一下彰化的美食小吃,乃至人生如何。顧客想要什麼,他彷彿點唱機,都能伴奏著合宜的樂曲。
最初我們都以為他是在地人,結果跟彰化毫無一點淵源。
他先提到,有一年,在三峽探訪一位整脊師傅。這位長輩居住在一座樹林裡,周遭環境空曠清幽,師父想雲遊四海,遂騰出空間,讓他成立烘培房。可惜當他逐漸做出品牌,正要結婚。師傅回來了,意欲收回園區。
他才意外來到此開業。一長條的紅磚老厝,低調沒有鮮明招牌。店面兼烘培室,坐落於狹小的巷弄內。室內經過一番簡單裝潢,以舊復舊,維持老厝的樣貌。除了咖啡本業繼續著磨,彰化的美食和廟寺,他也認真學習,迅速浸潤其間,成為一個在地生活達人。
前個月,有一群台北朋友下來中部旅行,知悉有此咖啡店。兩天一夜走逛風景區後,來此小憩。沒想到回去後,大家競相討論的都不是一路的景點,話題反而集中在這間咖啡店。小華製作的甜點,對地方小吃的熟稔,還有豐沛的咖啡知識、烘豆和沖泡技藝,都是大家熱議的焦點。
隔了一個星期,又有人相約南下,專程拜訪。當然,他們有事先預約,希望坐在吧檯前,繼續跟他聊天。從下午聊到黃昏,一道一道不同款式的咖啡沖泡和彰化風物的討論,還有各種點心的品嘗。彼此間似乎有聊不完的話題。
他有自己的節奏,何時端出下一道甜點,都是一門學問。但客人總有自己的主張,難免會打斷他的節奏,這時就得迅速調整。
老闆達觀而博學,還有對咖啡的誠摯熱情,加上聊天空間的情境,客人到訪後,總會購買不少包烘好的咖啡豆。我們也是。隱隱感覺,這間下午的咖啡食堂,創造了有趣的內涵。我介紹前往的朋友,都喜愛這種集聚和接觸咖啡的模式。
彰化老城不只是肉圓、爌肉飯等小食,這種有趣的店面內涵,創造了聊天的新情境。而他的壯遊,或許就是這間精采的咖啡食堂。
但他只有三十初頭,跟我的孩子一樣年紀,能夠有多少見識呢?下一回再來,他還能聊什麼。席間,跟我浮升問號的大有人在,於是便有接下的提問。一個下午,你的人生故事和壯遊,我都聽完了,但我還想帶朋友再來,坐在這個搖滾區,屆時你還能講什麼。
年輕的老闆淡然一笑,「我若講完了,那就要麻煩大家補充。這個位置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許多生活感懷。」他鼓勵客人,聊聊自己的故事。
我沒表示什麼,只是暗自思忖著,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當年我們在提倡壯遊,鼓舞年輕人勇於突破現狀,看來不少下一世代都有受到影響。但人生的壯遊如何抉擇?好像難有標準答案,我也愈發審時度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