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Sven
「10、9、8、7、6、5、4、3、2、1」,倒數計時一結束,廣場上就響起了一陣陣劈哩啪啦的煙火聲,以及眾人此起彼落的歡呼!你大概也看過煙火場景吧?身處21世紀的我們都會在跨年或是特殊節日瘋狂看著煙火,那麼古人也有煙火嗎?究竟什麼是煙火呢?
煙火鞭炮 源自火藥
製作煙火的原理其實跟鞭炮、爆竹很相似,兩者都至少包含了引線部分與火藥部分。引線就是一般我們在放鞭炮時拿香去點燃的地方,引線在點燃後會一直燃燒,燒到最後就會引燃火藥。
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碳粉、硝酸鉀,有時也會添加硫磺。火藥在燃燒時會產生爆炸,並且產生大量的氣體,鞭炮可以藉由氣體的推力衝上天空(沖天炮)。在科技發達的今日,人類已不知發射了多少枚火箭飛入浩瀚的太空了,但火箭根本的製造原理其實就是來自沖天炮。
在製作煙火時,除了製鞭炮時所需要的引線與火藥之外,還會加入一些發光劑或發色劑,因此火藥在爆炸時,除了產生氣體之外,也會把發光劑、發色劑炸開,這就是為什麼在施放煙火時,煙火會發光並且會產生五彩繽紛顏色的原因。
五顏六色 取決金屬
讓煙火發光的成分是鋁、鎂這兩種金屬粉末,這兩種金屬燃燒時會發出強烈白光,形成亮度;而形成煙火五顏六色的關鍵則是下列的金屬:鋰(紅色)、鈣(橙色)、鈉(黃色)、鋇(綠色)、銅(藍色)、鉀(紫色)。
製作煙火的人,依照這些金屬的顏色以及燃燒的先後順序,同時做了許多巧妙的設計,這樣煙火能以不同的順序,在漆黑的夜空中綻放出鮮豔奪目、五彩繽紛的圖案。
煙火跨年 自古即有
煙火、焰火、花火、煙炮、煙花等這些詞基本上都是同義詞,指的是同一種東西。世界各國一般都認為,煙火來自古代的中國。傳說有位廚師不小心把硝石濺到了火爐中,產生了一種有趣、色彩繽紛的火焰。
而煙火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這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當時叫做「庭燎」。《詩經》的《小雅‧庭燎》篇描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大意是說現在夜色怎麼樣了?長夜漫漫,離天亮還很早。那裡有宮廷火炬燃燒放出的光芒。
「庭燎」是一種鐵製的叉桿,上面綁著松柴,點燃後會發出亮光,是古代宮廷禮儀祭祀時的一種照明用具,簡單說就是指宮廷用的火炬或火把,它被使用在國家各種重要場合,包括過年。
之後在周代的官制中,曾設置專門點燃「庭燎」的官員,可見當時對「庭燎」是重視的。這種庭燎的儀式直到清代都還可見得到。
至於像台北101跨年那種鞭炮煙火的起源,應該要追溯到唐代。據說,唐太宗時有一個人叫李畋,他看到自己的家鄉連年發生水旱災,民不聊生,因此認為這是受到妖邪之害。為了除妖驅邪,於是他將竹筒填滿火藥,裝上引線,點燃之後產生巨大的響聲,最後破除了邪瘴之害,百姓獲得安居,因此他就被尊稱為這類型煙火的「祖師」。
之後在宋、元、明等朝代都有許多燃放煙火的記載與描述,不過煙火在古代主要是提供給皇室貴族在重要慶典時用的,一般老百姓就是放放鞭炮。
現在世界各國許多地方都流行放煙火瘋跨年,有人說這像是燒錢買快樂,稍縱即逝,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