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緙絲嗎?

文/Sven  |2025.04.11
722觀看次
字級
圖/yapei

文/Sven 

中國是世上最早養蠶取絲的國家,五千多年前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知家蠶製絲,並利用蠶絲作為織物原料。

而如綾、羅、綢、緞、錦、絹等各類絲織品的織造工藝也同樣有悠久的歷史。作為傳統的經緯交織工藝,緙(音:克)絲有何獨特之處,能從眾多工藝中脫穎而出,被稱為「織中之聖」?

通經斷緯 評斷標準



在古代,所有的織物,無論何種材質,不管是棉麻還是絲綢,全是由經線及緯線交織而成,交織的方式一般是所謂的「通經通緯」: 縱向的經線不參與花紋編織,只起到支撐的作用(通經);橫向的緯線負責織造花紋,且從頭到尾都通貫經線(通緯)。

而緙絲的織制是:緯線可以中斷,不必完全貫通全部經線,只需在預定的顏色圖案範圍內與經線交織,來回穿梭。這種方式稱為「通經斷緯」或「通經回緯」,是緙絲的關鍵特點,也是判斷緙絲織物的首要標準。

正反皆同 織中之聖



這樣的變動看似不大,所形成的差異卻是不小:一般織物的花紋是規則變化,且正反面花紋不同,正面清晰,反面厚重雜亂、不成圖樣。緙絲則可依據要求自由變換圖樣,因此容易表現細緻的色彩過度與轉折。作品的正反兩面完全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且平整光潔,不會因圖樣複雜而變厚。

另外,由於緯線回梭的地方彼此不相關聯,圖樣或色塊之間的交界處會呈現出空隙或斷痕,透光看像鏤空雕刻(因此緙絲也叫「刻絲」),更具立體感,特別適合摹製書畫。這種「臨摹」的能力使緙絲在宋代獲得進一步發展。

緙絲的製作原理其實很簡單,使用的工具也不多,但易學難精,工藝流程也非常繁複,且容錯率很低,只要某個地方,甚至某根絲線出現誤漏,就必須全部拆掉重來;此外,摹緙書畫也並非易事,對匠人的技巧與書畫藝術修養有一定要求;還有就是緙絲只能以手工製作,耗工費時,一件作品往往耗時數月到數年。由於耗工多、費時長、用料貴、技法巧,兼具很高的欣賞性與藝術價值,加上耐保存,號稱「千年不壞」,緙絲被稱作「織中之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這項精美工藝原本並非中土之物。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的墓穴中,就曾出土麻料的緙織實物。

西方產品 東來演變



事實上緙織一詞就是外來詞彙的音譯,英文中的對應詞kilim,是專指緙織毛毯,它的詞源是古波斯文Gelim,在巴爾幹地區流傳很廣。漢唐時將它譯為罽(音:季),宋代翻成克,又因為材料是絲,所以叫克絲、刻絲或剋絲,現在通用的緙絲這名稱是清代才改的。

西方來的緙麻之後又演變成緙毛,並沿著絲路由西域東傳到中原地區,新疆樓蘭遺址出土、混和中土西域風格的漢代緙毛織品便是最佳佐證。

唐代的養蠶取絲技術發達,絲線取代了毛線,「緙絲」便因此而生。唐代官方還設有專織緙絲的「克絲作」。1973年新疆吐魯番出土了七世紀唐代的緙絲束腰帶,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最完整的緙絲實物。

宋代的緙絲開始由實用轉向純藝術。它結合書畫兩門藝術,常以名貴書畫為稿本進行創作,織面從圖案紋樣發展成了「緙絲畫」,甚至超越原作,成為了獨立的藝術新樣式。

緙絲作品製作精良、輕薄舒適、精緻高雅、堅韌耐用,宋代之後皇室貴族趨之若鶩,價比金玉,人稱「一寸緙絲一寸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