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Yapei
文/Sven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可以擴大視野、豐富閱歷、增長智慧。人活著就要不斷學習。然而,多數人儘管在學習上花了許多時間精力,成效卻往往差強人意,難免心生挫折。因此,學習方法就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主題簡述 缺口重學
先選定一個想學習的事物或主題,例如電影、河川、光合作用等,任何領域都行,然後用自己的話解釋它。解釋時要淺顯易懂,避免專業術語或生難字詞,要像在教完全不懂的人那樣。過程中你會發現某些地方解釋不清或串連不起來,這些就是你對這主題的知識缺口或盲點。你必須重新學習,以填補這缺口,直到可以用更精煉的話語解釋整個概念為止。這時你對主題應該會感到更確信、更自信,有能力運用類比、圖示或比喻等來優化你的理解。如果還是有地方解釋不清,那麼你就要再回到上個步驟,重新複習。
選定主題、簡述、找出缺口、重學、再次簡述,這些大概就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the Feynman technique)的幾個步驟。
這個方法源自於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費曼是一位天才科學家,13歲便學完微積分,20幾歲進入美國原子彈研發團隊,30歲初任教加州理工學院,47歲獲諾貝爾物理獎,被譽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也是第一個提出奈米概念的科學家。此外,他在語言、音樂等多個領域都表現傑出,可說是多才多藝。而所有這些成就的祕訣,就在於他獨特的學習心法,一種藉由教導他人來學習、理解複雜知識的方法。
特徵優點 4項分述
這個方法有幾項特徵及優點如下:
深度理解
最顯著的優點之一,就是讓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記憶更長久。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某事物,那就表示你還未真正理解它。」的確,費曼學習法的步驟:簡化概念並對它反復解釋,實際上是促使學習者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新拆解、思考,找出其中的關聯,然後再以一種更新、更清晰的方式建構它。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度加工,對訓練獨立思考、加深理解及強化記憶,有極大的幫助。
主動學習
許多人的學習常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看的東西雖多,但多是浮光掠影、走馬看花,僅停留在意識表層。傳統學習法如機械記憶或反復閱讀,也只能將知識儲存在大腦的短期記憶區。
費曼學習法要求學習者不是只被動地吸收,而是要主動不斷地檢視、組織既有的知識,然後將之內化,並轉為己用。研究顯示,如邊做邊學(做中學)、分組討論、教給別人等主動參與的學習法,要比聽、看、示範等傳統被動學習法更深入,吸收效率更高,也更能促進長期記憶的形成。
有趣學習
死背硬記、應試學習,高付出、低效能,明明學了很多,卻好像什麼都沒學會,即使總拿高分,現實中卻無法有效應用:傳統被動學習的模式與低效所帶來的,有時會是對學習的無趣與倦怠。因此,費曼主張學習必須有趣,有興趣才有動力,他說:「你若想愛上學習,就得讓它像講故事一樣那麼簡單。」
學以致用
整個費曼學習法的核心精神,是學以致用或以教代學。無法對外輸出的學習不能稱為學習。費曼認為,只有讓別人也懂才算真正學到知識。學習者同時也是教授者,在學習(輸入知識)的同時,還要與他人分享(輸出思想),以教代學,以輸出促進輸入,最後透過他人的回饋來反思學習缺口,精進學習成效,使學習更全面紮實。
在今日數位與AI時代,許多人面對各類爆量的信息患了「信息焦慮」,選擇拒絕新知,逃避學習,因此,這個學習法也就更顯得有其時代意義了。